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病态城镇化"问题更加凸显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释放能量,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和经济增长最大潜力所在。但城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需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释放红利。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和经济增长潜力李克强同志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城镇化是我国释放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红利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重叠,并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同时,我国人口转变的进程短,人口红利期也短。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发展模式的转变、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以及老龄化挑战的不断加剧。为此,应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作为人口红利消失后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3.
市场预期表明,为了提高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政策制定者将在未来几年内正式放宽家庭生育限制,以应对迅速消失的人口红利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政协天地》2013,(5):49-49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最直接的红利源是“内需红利”和“城镇化红利”。关于“内需红利”,从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看,能否抓住国内需求潜力释放的重要战略机遇,取决于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的实际进程,即能不能用5~8年的时间形成以释放国内需求支撑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格局。而这需要以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体为重要目标破题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尽快出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国家规划,  相似文献   

6.
都阳 《人民论坛》2013,(7):28-30
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依赖于经济效率的改善当我们讨论人口红利时,通常的含义是在既定的人口总量下,是否存在着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很显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社会中生产性的人口比重高,需要抚养的人口就相对少,这种人口结构就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当一个社会的抚养比上升,人口  相似文献   

7.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8.
正6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人口红利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因蔡昉:经济史表明,当人口转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相应降低的阶段,人口因素有利于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人口红利。随着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迅速提高,传统人口红利开始加速消失。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持续提高,迄今已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减弱。随着新  相似文献   

9.
《人民论坛》2012,(3):57-58
1.渲染人口红利消失背离中国现实国内外思潮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无视,对"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危机的渲染,背离了中国现实。老龄化影响中国远弱于西方,庞大人口规模对发展的制约作用还将长期延续。近年的民工荒不是什么"刘易斯拐点",恰反映了劳动力大量剩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的变动,这些变动虽然加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是也为中国能否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势必会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国要采取措施确保"人口红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的潜在增长正在下降。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现了从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动力转换,主要包括质量型人口红利、结构型人口红利和空间型人口红利以及以储蓄体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应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对雇用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机制,完善劳动供需数量、质量、结构匹配的发展政策和引导机制,完善基于空间视域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以释放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4,(3):8-9
广西是大陆率先全面开展与台湾交流合作的省份,10年来,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已成为推动两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台资规模和增速在大陆西部省(区、市)位居前列,两地产业合作呈现出产业链长、辐射面宽的集群效应。当前,广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机遇,改革红利、开放红利、人口红利、生态红利都将得到进一步充分释放,广西已经成为大陆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8,(20)
正为了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消费引领的发展方式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投资、出口是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决定》为我国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更加清晰地认识改革发展的优势、潜力,本刊策划了“中国红利系列谈”专题,从2014年第1期起,陆续就改革发展中的红利邀请专家进行探讨、解读,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20,(10)
正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促进消费对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外需急剧萎缩,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受到较大冲击,江苏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受影响更甚。在这一时间节点,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新兴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对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具有积极意义。紧盯新兴消费群体,深入挖掘市场潜力江苏是人口大省,也是消费大省,近年来由于生  相似文献   

17.
陈佳鹏 《思想战线》2012,38(2):16-20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结合产生第一次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与第三产业比较成熟的大众消费阶段结合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PADIS百年人口预测显示,2010~2030年是中国劳动力最为丰富的时期,1987~2034年是第一次人口红利期;2040~2080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接近或超过4亿,是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时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充分就业,用好第一次人口红利;实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始终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顺利从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渡到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8.
厉以宁 《创造》2013,(1):86
发展优势的丧失,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不能总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要转型,新的红利才会产生.原有的政策到一定程度以后,潜力自然就发挥得差不多了,就需要有新的改革措施,新的改革措施出来以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自然就会不断产生. 当前最要紧的改革是什么?政府管得太多.政府管少一点,让企业真正成为企业,不仅民企,国企也一样.国有企业应该是独立的、自主经营的企业.国家管什么?管国有资本.管国有资本的配置、考核、运营状况. 还有什么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为什么1979年以后改革进行得这么快?因为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民间蕴藏的积极性靠什么?靠政府发现、调动、规范化,农业承包制就是一个例子.民间积极性一调动,整个经济就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老年劳动红利"能够部分对冲"人口红利"消失对劳动力供给带来的负面效应。新时代在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应该在重视老年人劳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医疗、养老、教育领域的民生投入,这既能够更好地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又能够有效激发"老年劳动红利"。  相似文献   

20.
锐词     
《群众》2021,(2):72-72
需求侧管理,是对与需求有关的经济活动、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的改革。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这意味着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把潜在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激发出来,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