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合理思想资源的吸收与超越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与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3.
林德山 《人民论坛》2022,(23):101-105
近年来,在美国以及欧洲,保守主义政治都受到重创,日益失去了其“保守”的意义。保守主义政治上的失利刺激了其本已存在且日趋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在欧洲大陆,保守主义政治溃败更是导致了一种权力真空。这些趋向反映了保守主义难以对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政治问题作出有效回应,由此引发了保守主义阵营对既有保守主义的反思,以及对新的保守主义重塑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然而,它却成为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最为狂欢的年度。文化保守主义自上个世纪90年代崛起,经过世纪之交较为充分的发展,在近年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界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尽管如此,文化保守主义这个一度被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视为靶子的社会思潮,在整整百年后的2015年度,迎来了它真正"扬眉吐气"的时代。首先,在合流中扩张势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狂欢首先来自于民  相似文献   

5.
任晓兰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版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先进思想的导引,也需要有常态的文化制衡。但是,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并没有像西方的保守主义者那样赢得社会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作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历经一百五十余年的嬗变,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伴随新世纪的到来,文化保守主义在思想与实践层面发生了新变化:读经运动风起云涌;孔祭活动不断升格;各种纪念峰会频频召开。新世纪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新变化引起了政府、学者乃至社会民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什入主白宫后,“新保守主义”随即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流词汇。“9·11”事件的发生,更使新保守主义主导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持有什么样的战略理念?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单方面退出各种国际条约、大力进行军备扩张、公开推行“先发制人”、抛开联合国悍然对伊拉克动武……布什政府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推出各种强硬的单边主义政策。但是,所有这些政策并非布什本人所创,而是一批曾在里根时期盛极一时,在冷战后受到冷落,如今死灰复燃的新保守主义者的“作品”。了解了这股独特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就可以把握当今布什政府政策的基本走向。新保守主义的起源新保守主义并非源于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而是源于民主党的自由主义。第一代新保守主义者不是天生的,而是转化而来的。他们都具有民主党或者社会民主党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储昭华 《人民论坛》2020,(12):120-123
从共舞中的一员逐步走向思想舞台中心,成为主流之一,是近十年文化保守主义最显著的变化。随之而起,从以“抗争”求“保守”,转向以引领潮流、走向世界为目标的“进取”之路,则是其更深层次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其所面临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唯有在文化反省的基础上辨明自身的方向、目标与进路,才能更充分地彰显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文化自信,避免重蹈历史和他者的覆辙。  相似文献   

10.
文化保守主热度:★★★★观点与主张: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在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和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流变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哲学内核的形上儒学的新建构;二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儒学诸形态的形成;三是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推进。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也有其复杂性和局限性,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和影响在所难免。对于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的流变趋势及其特点,切不可简单视之、一概而论,而需作具体分析、深入了解,既要发现其合理的、有贡献的地方,又要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沈跃龙 《传承》2013,(4):88+90
文化保守主义就是对古典文化的推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维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反对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的照抄照搬西方模式,但固执于"中体西用",不承认文化有"质变""飞跃"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不愿去碰触的泥淖。不仅因为它处在现代负面令人生厌的印象,而且是它本身使用的那套古奥怪僻的术语和艰深晦涩的文字亦使人望而生畏。但在本世纪中国文化的演进中,保守主义是谁也无法否认其存在的文化流派。本文拟对这一思潮加一系统评介,不妥之处,请方家教正。 保守主义作为一  相似文献   

14.
哈耶克思想在台湾的传播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一开始是作为一位“反极权”的冷战英雄被接受。随着对哈耶克理解的深入,台湾学术界针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解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周德伟的解读代表了哈耶克思想保守主义的一面,而殷海光则试图将对哈耶克的解读导向一种“后五四精神”,林毓生在综合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金岱 《理论月刊》2012,(7):45-50
文化保守主义兴盛是19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思想界最为突出的景观,主要表现为中学路向:回到"汉儒"和西学路向:回到"文革"。文化保守主义兴盛的原因是复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当下问题,世界情境的全球化趋势,解释上的西方后现代思想路径,这一切都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提供了舞台。文化保守主义兴盛在今天中国的思想格局中显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危险性亦不可以不警惕。我们认为:"独尊儒号"不能再"伦"中国,前现代之平等观念不可能解决今日中国的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构成美国战略的三个“恒定因素”:理想、实力、手段一般都把乔治·W·布什政府上台后的国际战略,特别是“9·11”后的外交,归纳为极端美国主义的“新保守主义”。不论从它的政策表现和制定政策的核心班子看,这一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新保守主义”的外衣下,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美国战略的坚硬内核——现实主义。布什第一任期内美国新保守主义政策的突出特点有三: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更迭别国政权。“9·11”事件使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由其对外战略的工作次重点变成了首要任务。美国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国土安全法》(2002年11月…  相似文献   

17.
1921年夏,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新儒家的先驱人物梁漱溟,在济南作了一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是年秋讲演稿整理出版。在此书中,梁漱溟“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清算。1923年3月18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西化派主将胡适,在《读书杂志》第8号上发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就梁漱溟《东西文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它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反省现代性,从而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其专注于政治层面,淡化了它的学理意义和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甲:近几年的文化讨论对中外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的多方面的反思,曾几度形成所谓“文化热”。现在这文化热似乎已经不太“热”了,该冷静地进行一番总结,来一次关于文化反思的反思了。  相似文献   

20.
文化建设四题□刘耕路一、“文化热”理有固然从80年代初直至现在,在我们国内掀起数次关于文化问题的热烈讨论,人们称之为“文化热”。这些讨论,涉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重铸社会主义新文化等诸多问题。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问题在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