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国开启了一场以"整体政府"为内容的政府改革运动。这次政府改革运动促使一种替代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整体政府"公共行政范式的产生。本文在对"整体政府"范式进行学术解构的基础上,系统地评价了"整体政府"范式的理论贡献、理论盲点、发展前景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国开启了一场以"整体政府"为内容的政府改革运动。这次政府改革运动促使一种替代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整体政府"公共行政范式的产生。本文在对"整体政府"范式进行学术解构的基础上,系统地评价了"整体政府"范式的理论贡献、理论盲点、发展前景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从有了国家以后,好的政府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的政治管理模式,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我国古代称之的"善政"、"仁政",当代西方国家治理所倡导的"Good government",都是好的政府的意思.好的政府的建立必须严格遵循主权在民、权力分立并制衡以及法治的原则;同时,好的政府应树立民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公开政府、廉洁政府和效益政府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西方政府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相继进行了新公共管理和两轮"整体政府"改革,有效解决了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问题。西方政府的改革经验突出表现为:把"企业家精神"移植到政府管理中来,引入机构间的功能整合与合作理念。西方政府改革经验启示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融合新公共管理、"整体政府"和官僚制各自优势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责任政府视域下的政府执行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政府的构建与政府执行力的建设紧密相关.一方面,政府执行力是责任政府构建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责任政府是政府执行力建设的理念指导.在构建责任政府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执行力的建设存在着权责分配、绩效评估、责任监督及行政问责等主要问题,应从优化政府职能分配,凸出政府执行的责任体系;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彰显责任政府的价值取向;完善责任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执行的整体效能;健全行政问责机制,约束和规范政府权力行使等四个方面探索当前政府执行力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整体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改革模式,既是西方政府改革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思与超越。西方整体政府的构建主要通过组织结构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公民整体需求导向的流程再造及重构新型责任制度等方式来实现。西方各国在政府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依据本国国情积极创新、形式多样地建立"整体政府"。西方整体政府的构建路径对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供的借鉴和启示如下:建立内联治理机构;发展外协合作关系;打造优秀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建构与培训。  相似文献   

7.
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国进行了以"整体政府"为内容的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在理论上,西方"整体政府"改革既是对新公共管理反思与批判的结果,又是一定意识形态作用的产物,还与各种协作理论密切相关;"整体政府"已成为当代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新趋向,并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新型政府改革模式,即"整体政府"模式。该模式具有深刻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治理结构。在实践上,"整体政府"改革具有丰富的内容,既有改革模式上的共性,又有具体操作中的国别特色,并形成了一种最佳实践模式。这一最佳实践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哲学、新的工作方式、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以及制定政策、设计方案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西方"整体政府"改革对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路具有三点启示:一是建立"内联"治理结构;二是发展"外协"合作关系;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和谐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8.
政府理性是经验的升华,也是秩序和制度安排的主观基础.县域落后地区的全面发展,不能依靠一厢情愿的政府"智慧"替代"理性".因此,有限政府的建立,是必然的执政创新所在.秩序、制度来源于客观的"自生自发",约束仅是手段,并非目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坚持以组织结构调整为主的模式.对于这一模式的影响,尤其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一直缺少科学层面的检验和理论层面的反思.本文选取政府绩效作为标杆,利用地方政府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索政府部门间关系和部门管理制度建设影响部门绩效的路径和程度,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在地方层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部门间关系作为政府结构的核心特征对于政府绩效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影响作用是通过部门制度建设和部门文化间接发挥的;部门制度建设对政府绩效的整体影响要大于部门间关系.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给予管理制度层面的改革更多的重视,通过局部的、具体制度的改革为整体的、基本制度的变革创造条件.同时,还应在改革过程中维护政府组织文化的凝聚力和激励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服务政府"思想是伴随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逐步形成的创新性政治理论,其本质就是强调政府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在"服务政府"的政治前提、核心理念、制度保证、政府作风等方面构成了一系列系统论述,是中国当代"服务型政府"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先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政府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关键,迫切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政府改革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中,政府改革面临着严重的实施困难,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机构改革双重不到位.从"国家悖论"与"政府失灵"理论出发,一般认为,政府改革面临的困境往往是由于政府制度变迁中制度供给主体缺失造成的,在理论上形成了难以深入分析的死结,也无助于政府改革的推进.认为,政府的角色冲突不是政府改革困境的根源和本质,而只是在考虑整体制度间均衡时的结果,忽略了政府的结构性特征;借鉴了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政治家-官僚分析范式,以结构性分析的思路为主线,拓展了政府改革的两方博弈框架.从而认为政府改革困境的本质是政治家与官僚间在政府改革中的目标冲突与信息不对称;并分析了阻碍政府改革顺利推进的路径依赖效应与改革激励不足的问题.指出,要打破政府改革面临的困境,可以从改革的社会沟通与激励,财政约束,官僚机构的偏好与理念,以及全面长效监督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梁晶 《学理论》2012,(22):46-47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增强政府服务职能,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到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级研究班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再到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府转型的必要方向。在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不仅对政府执行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指明了新的方向,而政府的执行力也将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对政府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评价政府服务质量对于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根据政府服务的特点,SERVQUAL模型原有的五个维度适用于政府服务质量的评价,即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关怀性.在政府服务质量评价过程中,为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特殊要求,有必要加入"信息性"和"监督性"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不仅是现代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而且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塑造"以民为本"的政府服务理念;确立"有限政府"的政府发展目标;坚持"依法行政"的政府服务准则;构建"顾客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建立"违法必究"的政府问责机制等方面探讨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创新的驱动模式——地方政府干部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风向标,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特征可以展现出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活力.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7-2008"年度20个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为研究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和分析地方政府干部对本地政府创新项目的认知和态度,从创新动因、创新动力和阻力、创新价值取向、创新的参与性和可持续性五个方面出发,得出研究结论: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改革创新具有突出的"低风险取向",创新过程中公共参与不足,地方领导的"精英作用"和基层政策空间是推动地方政府创新的主体力量,创新的可持续性也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得体制内的认可和支持.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观察和判断中国政府改革和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信息.  相似文献   

16.
政府决策反映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能力,搞好政府决策意义重大.政府决策的"可持续"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建立高效政府的客观要求,具有提高政府决策权威、防止主观臆断、降低政府成本、树立良好工作作风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现政府决策的"可持续"就是要建立和健全情报系统、决断系统、监督系统,完善决策机制和环境,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创新实质上是打破原有管理型政府模式下权力结构、重塑利益结构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会以不同的博弈策略参与进来,成为权力博弈的局中人.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目标和资源配置权的双重角色,从而成为服务型政府创新的主体.但由于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特别考量,致使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存在"惰性"思维,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应从制度创新环境、利益分配等多种角度,消除地方政府的"惰性",增强其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政府在这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无可争议地处于"主角"的地位,但"主角"绝非"独角".服务型政府建设事业只有在党和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政府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行为主体之一,地方政府"经济人"属性日渐强化。由此而产生的地方政府逐利行为不断加剧,集中表现为地方政府与民争利、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权钱交易的寻租行为盛行等。必须合理界定地方政府利益边界,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健全地方政府权力约束机制,消弭和矫正地方政府的不当逐利行为,使其更趋向于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创新管理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世界性课题。对我国地方政府来说,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整个地方政府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和更新。其中,重塑政府管理理念是前提,优化政府职能和创新是核心,转变管理方式是关键。只有对系统相关要素进行整体创新,才能提升地方政府管理的整体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