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滨利 《世纪桥》2009,(5):153-154
本文拟从计划生育宣传标语转变的角度探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标语也不尽相同,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总体上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而且从现代的计划生育标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我们还看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初步具有了现代化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抗美援朝运动的主要内容,"三视"教育的开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三视"教育的进行影响了普通民众心理认知的重构,并对此后民众心理认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段历史,"三视"教育既给今天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值得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在土改结束的基础上,苏南农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本文从社会角度,就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过程作了系统梳理,剖析了区委、地方政府、农民等行为主体对运动的反应,并对苏南抗美援朝运动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广州的"三反"、"五反"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反”、“五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反腐败运动,也是一次移风易俗、树立廉洁朴素、厉行节约、爱护国家财产等新的社会道德风尚的社会改革运动。1951年10月23日,为了支援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加强抗美援朝的工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会议向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发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5.
1950年10月,美国军队大举进犯朝鲜北方,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祖国的安全需要,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同时,在国内领导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战争历时3年,至1953年7月胜利结束。当时,东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这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为抗美援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当时,中共东莞县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结…  相似文献   

6.
1950年10月间,全国抗美援朝运动开展后,南京市成立了抗美援朝分会及基层支会,领导全市抗美援朝活动。分会在宣传与发动期间,积极宣传教育,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组织医疗团赴前线服务;在响应六一号召期间,推动各界订立爱国公约、捐献武器及拥军优属;在爱国卫生运动期间,积极宣传引导,与各界团体协同进行防疫及卫生工作等。南京抗美援朝分会作为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动的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对根据地民众的心理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谋求社会公正合理,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是根据地民众投身革命的直接政治心理动因。在剧烈的社会大变动中,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鼓动,广大农民的阶级意识大为增强,通过参加实际斗争,其阶级情感和阶级心理特征进一步凸显。根据地民众政治心理之变化集中体现在政治参与意识觉醒。此外,根据地的妇女在政治上和社会上获得了以往所不曾有过的权利和地位,人们树立起新的家庭道德和婚姻观念,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和睦相处,生产互助,均体现了根据地民众道德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23):120-120
“占领华尔街”运动席卷全美,“阶级斗争”突然成为美国人经常使用的“热词”。什么是“阶级斗争”?对眼下的美国来说,就是“99%”对“1%”的较量,是少数社会精英与广大民众间的“一场战争”。贫富差距已成为美国的社会癌症,而造成这一危局的罪魁祸首显然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9.
抗美援朝运动之初,基层民众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聊城县委在上级部署下,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逐渐改变部分基层干群中存在的消极心态,有效激发了群众的支援热情。此外,抗美援朝运动作为"一切工作的动力",与镇压反革命、互助合作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众中强化了"政治化""阶级化"等观念,为之后合作化的快速推进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新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是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发生变革的必然结果。如何做好这一新领域党的群众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总的情况看,新社会组织党的群众工作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空白点”。必须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1951年 3月22日,中共湖北省委发出《关于全党动手普及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号召全省人民深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此后,全省人民以实际行动投入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 5月9日至25日,中共湖北省委召开全省县委书记联席会议,总结半年来全省土地改革工作,布置开展大规模土改复查运动。据统计,全省基本完成了4500个乡,900万人口地区的土改。会议要求在已土改地区,建立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动群众投入爱国丰产运动。  相似文献   

12.
1950年11月~1953年7月,为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组成志愿军进行了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东南海防前哨——福建,抗美援朝运动势如东海怒涛汹涌澎湃.福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全力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加强国防建设和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业绩辉煌.一曲爱国主义的时代凯歌响彻八闽大地.  相似文献   

13.
个人安全是一种本体性安全,心理和精神安全则是其中的首要因素。地震后的焦虑情绪已严重影响民众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使民众产生了紧张、恐惧等焦虑情绪和身体不适、行为反常等焦虑反应。这类焦虑情绪将在人群中蔓延、复制,并成为影响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次生灾害,因而必须从社区、学校、家庭、群体等途径对其实施干预,以保证民众幸福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彭湃既是农民运动的"大王",也是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社会大众化的先驱。在对乡村农民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他以平民化的姿态扎入民间,通过农会这一重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做到了群众化。彭湃以农民为实践主体,利用符合民众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的通俗语言与大众文化,通过切实的精神交往最终获得了民众的认同。彭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鲜活素材和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社会关系作为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一直备受瞩目。米格代尔从历史经验与现实关怀出发,反思过分拘泥于韦伯理想型的国家概念,提出集“观念”与“实践”于一体的超越狭义建构的新国家观,并结合动态性视角,建构了过程导向的“社会中的国家”这一研究路径。作为一种研究发展与变迁的分析路径,“社会中的国家”摒弃了纯粹的二元对立的单向度解释,转而关注动态的、过程性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不仅为在比较研究中已被深入探讨的问题提供了新鲜和令人兴奋的答案,同时也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开创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析,论述了意识形态理论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社会心理建构中作用,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转型过程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作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在人们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正经历由原子(atom)时代向比特(bit)时代的转变。国际互联网及其拓展的广阔的“数字空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认识“虚拟社会”,如何处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怎样去应对互联网本身给传统社会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虚拟社会的概念解读我国学者对“虚拟社会”已有了相关的研究,多数社会学者认为“虚拟社会”就是指“网络社会”,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的虚…  相似文献   

18.
民谣是一种浅层的社会意识。民谣的民众共同创作性和广泛流传性 ,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民谣与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民谣的重要特征 ,这正是充溢了浓厚安乐意识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9.
群众动员是一个政党扩大群众基础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重要武器。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群众动员能力之强,操作技术之有效是其他政党组织难以与之比拟的。在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动员凝聚和调动广大群众,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海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动员,成功地调动了全市人民以各种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抗美援朝运动中,也为以后如何进行群众动员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一、群众动员是上海抗美援朝运动的重…  相似文献   

20.
陈新汉 《唯实》2003,(9):18-22
民谣是一种浅层的社会意识.民谣的民众共同创作性和广泛流传性,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民谣与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民谣的重要特征,这正是充溢了浓厚安乐意识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