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姜虹 《公安研究》2011,(4):29-34
婚姻家庭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问题,但影响婚姻家庭关系健康有序发展的矛盾纠纷大量存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往往会引发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财产损害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的发生,公安机关处理因婚姻家庭矛盾导致的治安案件时,应严格依法行政,同时有效借助"民调进所" 工作机制的推力,克服过去在单一制调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正确认...  相似文献   

2.
正为适应新婚姻法的普及宣传,应对日益增加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形势,2013年9月,宁波市"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成立,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组织家庭工作新模式。"宁静港湾"是如何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呢?这里选取了三个小故事。故事一:2018年5月的一天,一位49岁的某高校老师  相似文献   

3.
张红艳 《理论月刊》2008,(3):115-117
随着离婚家庭的增多,离婚后探望予子女的纠纷也逐渐增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以"子女幸福"为着力点,完善立法,强化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的法律意识,构建和谐探望权,对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一直是妇联系统信访的主要问题,也是基层妇女组织维权工作的主要内容。2011年至2013年成都市妇联系统来信来访6916件,其中婚姻家庭矛盾纠纷4952件,占信访总数的71.6%,而且近三年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信访件基本持平,均保持在71%以上,成为基层妇联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的主要内容。为破解这一瓶颈,成都市妇联在市委分管领导的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人生存的基地,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婚姻家庭道德建设,实现家庭美满幸福,更好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加强婚姻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转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必然要影响到婚姻家庭的变化。婚姻家庭的嬗变,不是自然完成的。它充满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斗争。只有适用市场经济新观念战胜旧观念,才能实现婚姻家庭的转型。在社会转型导致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6.
图片库     
《中国妇运》2008,(4):48-48
(图一)安徽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为加强平安和谐家庭建设,开设“平安幸福家庭”系列讲座,分别就“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家长”、“如何智慧经营幸福婚姻”、”关于婚姻和家庭的法律问题”等专题和老百姓进行现场交流。  相似文献   

7.
找一位“爱人同志” 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与社会的发展是互动的.综观中国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几乎总是与重大的社会变革相伴。自从”六礼”在周代形成之后.传统的婚姻仪式几千年来一直比较完整地被承袭着.中国的婚姻家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婚姻家庭才开始出现变迁.到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婚姻家庭变迁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群众》2024,(2):41-42
<正>诉源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强化诉源治理,就是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避免矛盾纠纷发展演化成诉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诉源治理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我国自古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体现在传统法律文化中就是崇尚“无讼”的理念,就是“惜讼”“厌讼”甚至“耻讼”的传统思维。孔子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运》2016,(4):16-17
一、开展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明确提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矛盾调处难度加大,处置不当极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群体上访事件。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基本特征,积极探讨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切实做到“纠纷可解、命案可防”,是当前公安机关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台商区近三年来矛盾纠纷的现状、特点,就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婚姻案件在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就新疆而言,婚姻案件占民事一审收案的四分之一,收案数量仅次于合同类纠纷。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以良好的审判技巧处理好婚姻家庭案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司法保障,就成为人民法院及其法官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社会法庭”是河南省推出的一种调解模式,聘请在乡村德高望重、处事公道的群众担任“社会法官”,针对婚姻纠纷、家庭赡养纠纷、邻里纠纷等民事纠纷案件,依据法律法规、乡规民约、道德伦理等,以最快捷、不收费的独特方式调处矛盾纠纷。从2009年4月开始,河南法院按照分批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在新乡、郑州、许昌等地开展了“社会法庭”试点工作。截至去年12月底,  相似文献   

13.
薛静  杨雨 《中国妇运》2006,(2):23-26,3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安宁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暴力作为破坏家庭和谐的一颗毒瘤,不但侵蚀着家庭的幸福,而且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河北省家庭暴力现状分析(一)家庭暴力发生的基本特点河北省妇联关注家庭暴力首先是从接待妇女群众信访开始的。从省妇联接待信访情况来看,家庭暴力占婚姻家庭类上访案件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为4%,2004年仅上半年就占20.24%,上升幅度很大。1998年以来,我们…  相似文献   

14.
婚姻家庭关系是公证服务的一个传统领域,从各国立法及其实践看,公证制度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由于家庭关系的复杂、微妙和财产在特定人群之间流转的不平衡性,纠纷一旦在亲人之间产生,难免会“清官难断家务事,万般头绪难理清”。因此,在实务中,在家庭关系中的公民时时处处对公证有着法律上的和现实上的需要。我国涉及婚姻家庭关系的公证事项包括夫妻财产协议公证、遗嘱公证、继承公证等。  相似文献   

15.
婚姻四态     
云溪子 《小康》2022,(2):70-7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状态如何,对社会的进步、稳定、和谐有很大的影响.而家庭的基础是婚姻.因此,可以说婚姻状态如何,影响到社会的安定、风气.婚姻,更切身关系到个人的幸福,甚至影响健康、生命.婚姻问题,既是个人的生活大事,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人人关心,社会关注.故有许多学者研究婚姻家庭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6.
正说起"家",家庭和睦的人儿笑开颜,而家中矛盾重重的人们则泪满襟。当家事走上法院,对于法官们来说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依法妥善处理好家事纠纷?面对近年来家事案件数量不断攀升、案件案情和矛盾渐趋复杂的现状,泉州法院立足本地司法特点、闽南区域文化传统和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实际需要,在家事审判工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设立专门的家事审判机构,积极创新家事审判理念和审判方式,走出了一条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孟栋  章琰钰 《群众》2022,(24):34-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强调要“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是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无锡市惠山区针对社会矛盾纠纷阶段性特征,以“建强平台、健全机制、建优队伍”为突破,努力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8.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的转变。旧的传统的从始而终的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被新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婚姻家庭观念所取代。不幸的婚姻家庭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体现。但是,许多人追求自己的幸福时,却给他们的子女留下了难言的痛苦,当高墙内那被痛苦扭曲的面孔和灵魂在不停的呻吟不停的控诉时,难道不令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去思索吗?  相似文献   

19.
找一位“爱人同志”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与社会的发展是互动的,综 观中国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几乎总是与重大的社会变革相伴。自从 “六礼”在周代形成之后,传统的婚姻仪式几千年里一直比较完整地被承袭着,中国的婚姻家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婚姻家庭才开始出现变迁,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变迁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决定从当年的5月1日起公布施行。当时的《人民日报》社论评价道…  相似文献   

20.
解丽霞 《岭南学刊》2012,(2):120-124
广东家庭文化建设应围绕幸福广东和文化强省的建设宗旨,以建设健康、文明、和谐、幸福的家庭文化为基本目标,针对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五大影响因素和家庭内部的三大问题,拟采取“五位一体”的宏观建设战略和“三大文化”的微观建设战略,以此提升全省人民的道德美化感、文化认同感、人文关怀感、家庭幸福感与社会和谐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