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与“市民社会”概念相对的“人类社会”(社会的人类)概念.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当把“人类社会”当作立脚点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得以初步形成.同时,如果联系马克思所面对的现代性生活场景,即市民社会中个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裂和冲突,那么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根本区别内含着对现代性的反省和重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从客观和直观方面来理解现实的片面性,因此,应将《提纲》的哲学思想解读为“实践主观能动主义”或“主观能动实践主义”.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在于突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内在主观本质力量和外在实践本质力量的统一.这一新哲学的“党性”立场,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思想的自我来源,即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  相似文献   

3.
徐媛 《学理论》2012,(8):11-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看做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第一个标志,文中的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是其精华所在,被公认为是全篇的一个总结。对这一条中出现的"市民社会"这个概念的解读,一直以来没有较为统一和明确的定位,纵观国内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现在的主流观点一般将其解释为"资产阶级社会"。将"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放到马克思思想发展链条中的具体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具体历史语境和条件中进行考察,能够使这个概念得到日臻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被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三者存在着许多不同。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新"就新在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来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真实基础。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2)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备受关注。它是一种政治哲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紧密相连,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和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伴随世界历史的进程而发展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之间的关系,对于更进一步顺应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更好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柴婷婷 《学理论》2008,(10):74-76
传统人道主义哲学对人的提问方式,仍然是“人的本质是什么”,目的是追求人的理想的永恒的本质,并以抽象的一般本性为基本理论原则,去解释一切哲学问题和评价社会历史,这必然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我们说马克思哲学不是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并不是说马克思不关心“人”,马克思同样以人为核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姑且称之为“新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的评价尺度与传统人道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它是以生存为评价尺度的历史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史观之中的人学致思理路。在批判以往哲学将"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并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从而确立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现实的个人"拓展到"人类社会",系统阐发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超越黑格尔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关键是"实践"概念。实践作为人的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既把思辨哲学的观念批判转变为社会批判,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仅仅把人理解为感性对象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现实问题,他的“现实”概念是在与哲学、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得以呈现的,从中产生的一些内容也是我们熟知的东西。当我们对这些关系和内容进行深思熟虑的考察的时候,会发现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实”概念,需要对哲学与现实的同一关系、社会与现实的具体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总体关系进一步加以思考。而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实”概念,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坚持、捍卫和推进哲学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共产党人应以导师为榜样,坚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全部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继承了唯物主义传统,又把唯物主义大大地加以推进。在马克思之前,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唯心主义者自不必说,就是唯物主义者也是半截子唯物论,自然观是唯物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反对人的思想和行动由上…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被人们做了复杂性理解,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学"等种种类型的理解。虽然这些理解都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做出了一定的合理把握,但是这些理解之间的冲突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自身所存在的理解困境也没有被清除掉,这就削弱了它们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根据马克思文本思想,我们在比较中感觉到"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优越于其他类型的指称,更贴近马克思文本思想的实际。问题在于,时下流行的"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仍有理解间距,这根源于人们关于"实践"以及实践与历史、辩证法的关系的解读未能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思想,未能确立实践的优先地位、根基性和全局化意义。与其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归结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倒不如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被人们做了复杂性理解,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学"等种种类型的理解。虽然这些理解都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做出了一定的合理把握,但是这些理解之间的冲突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自身所存在的理解困境也没有被清除掉,这就削弱了它们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根据马克思文本思想,我们在比较中感觉到"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优越于其他类型的指称,更贴近马克思文本思想的实际。问题在于,时下流行的"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仍有理解间距,这根源于人们关于"实践"以及实践与历史、辩证法的关系的解读未能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思想,未能确立实践的优先地位、根基性和全局化意义。与其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归结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倒不如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15.
秦越存 《理论探讨》2002,1(4):29-30
一、马克思哲学是关于现实人生存和发展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区别就在于他赋予哲学以实践性 ,并从实践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人和历史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首先 ,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将实践引入他的哲学 ,而不是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旧唯物主义抛开实践 ,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因此 ,它无法解答人类历史之谜 ,在历史视域内是非唯物主义的。而马克思哲学则突出实践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提出实践和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赋予现实的人以现实性根基;而现实的人则赋予实践以丰富内涵。脱离实践,现实的人就会被抽象;而脱离现实的人,实践同样会陷入抽象化、甚至神秘化境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初步展示了这种新思维方式,也进一步显示了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树立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否则,依然会陷入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17.
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哲学对于传统的最为深刻的反思莫过于对身体的理论考量。梳理马克思身体哲思的致思逻辑,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本体旨趣,既有助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体澄明,对于进一步领悟当代身体哲学的理论真谛也是不无裨益的。在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谓哲学主体性的弘扬,更多地体现为哲学的认识论转向,遵循认识论的致思逻辑,本体是认识的对象,而并非认识的主体。其实,作为认识发生的渊薮,身体即人脑的存在无疑具有主体意义。换言之,身体即人脑才是哲学认知所由生成的本体。概括马克思的致思理路,哲学革命性变革的任务恰恰在于将"颠倒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换言之,赋予哲学"真正的现实性",才是超越传统哲学思维桎梏,实现哲学"改变世界"旨趣的理论必由之路。着眼于人的"真正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唯物主义哲学更多地强调了人的肉体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生产自己的生活,从而造就了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上,人们对于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的选择,完全受制于他们的肉体组织。新唯物主义的身体哲思深刻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阐明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根据。关于新唯物主义身体哲思的理论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迎合当代身体哲学的学术潮流,也不是要刻意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个既定理论结论。透视新唯物主义的身体哲思,感受蕴含于其中的本体澄明,或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领悟到人之生存的"真正的现实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真谛。  相似文献   

18.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研究是对整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纽结。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自由、共同体、人的观念层面的积极扬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沦为被大写的“资本”所规定的工具的那种生存状态的批判;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仅从道德层面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虚幻共同体”揭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新哲学的诞生,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贯穿始终,这一根本性的标志使得我们把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归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以异化劳动这一核心理论为基石,以感性的人的感性活动为关键点,通过批判拜物教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通过批判黑格尔批判了被唯心主义抽象发展了的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同时阐发了新唯物主义,开始形成实践唯物主义,既赋予感性活动即实践以物质和精神的成分,又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和精神创造融合一体。唯其如此,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新哲学的诞生历程之和谐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