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国学赏析     
《侨园》2013,(7):52-52
<正>【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各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2.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9,(4)
正【选自】《论语·学而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4.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5.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6.
慈心善语     
《慈善》2018,(1):40-40
在我国古代的《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有仁道的人,自己想立身有成就,便帮助别人赢身,有所成就;自己要达到目的,便同时也帮助别人达到目的,不能只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  相似文献   

7.
(一)所谓“推己及人”,是说从自已本身出发,拿自已和别人作比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并且反省自已,对自已的言行作出道德评价。经过进一步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已的道德境界。在中国伦理学史上,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一般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具有了仁德的人,也就具有了各种美德。他认为实现仁德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有所树立,首先要别人也有所树立;自已有所通达,首先要别人也有所  相似文献   

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时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9.
《论语·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0.
施平 《瞭望》2001,(48)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语出《论语》。孔子夸奖弟子颜渊,引起勇猛的子路不服。他说:“如果率领三军打仗,挑谁跟着你呢?”孔子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就是说,那种空手与老虎搏斗,徒步去涉湍急河流,死了也不追悔的莽汉,我不同他在一起。一定要选择遇事谨慎小心,有了善谋始作决策的人。  相似文献   

11.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12.
国学赏析     
《侨园》2014,(11):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一问三不知”是说被问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全答不上来。但追根溯源,“三不知”最早可不是什么都不知的意思。《左传·衷公二十七年》里,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  相似文献   

14.
袁礼辉 《学理论》2010,(5):107-108
《论语&#183;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5.
栗正作《孔佛对话图》。 孔子说:“如之何?如之何?”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拿它怎么办?拿它怎么办?” 佛祖回答道:“不可说,不可说。”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没法说,没法说。” 看来,孔子于人生是取积极态度的。他焦虑着,  相似文献   

16.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6,(5)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  相似文献   

18.
国学赏析     
《侨园》2017,(11)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2)为之:指圣与仁。(3)云尔:这样说。【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相似文献   

19.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0):54-54
<正>【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15,(1):48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音ning,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