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宏观层面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招商引资活动继续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自贸试验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地方政府的招商工作稳中有进,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一、新常态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总体特征(一)园区招商开始进入3.0阶段各类经济园区是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工作的主要载体。从模式特征、产业结构和招商主体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2.
一、招商引资是"前发达市场经济"阶段地方政府对市场缺陷的一种积极弥补,地方政府在招商职能定位上必须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这既是一个政府该不该招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8,(12):53-54
瞿方业在9月26日的《经济参考报》上撰文指出:9月16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旗帜鲜明地叫停长三角恶性招商竞争的局面,“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相对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长三角恶性招商竞争就是在招商过程中争相压低土地价格,在税收方面想方设法给商家以优惠。长三角招商的恶性竞争,是国内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颜兵下岗了。两年前,颜兵受聘为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税后年薪50万元,成为内地年薪最高的“政府雇员”。但一年5000万美元的招商任务,也让这位曾经很潇洒的“海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压。最终,他在完成两个任期之后,终因业绩问题而去职。颜兵的离去提醒我们,政府雇员改革中还存在着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的问题。其中,关键是在法律上对政府雇员的性质作明确定位,明确政府和雇员双方的责权界限,完善制度平台。更值得深思的是,颜兵的出现与离去对现有政府招商模式的冲击。在许多地方仍将引资数额与政绩紧密相联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把…  相似文献   

5.
6月8日,审计署发布的今年第2号"审计结果公告"显示,在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审计调查的54个县区中,有53个在招商引资中违规。5月底,在参加山东卫视《天籁之声杭州赛区海选时,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开发区招商局派往杭州的工作人员赵书峰"火"了——他在参加该选秀节目时,数次提及自己的家乡和"招商引资"。赵书峰"秀"招商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县域版图中官员的招商生态。很多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对官员硬性分配招商任务。在山西省长治市,每个县一年的招商项目不得少于15个,县委书记、县长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行为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永炎  陈成才 《探索》2001,(4):54-57
本文将具有独立利益目标的地方政府引入分析框架,探讨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有利于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制度体系的协调更新,有利于制度运作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指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可能产生"地方主义"、"短期行为"等行为偏差.因此,必须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以及地方政府各种成员的相互关系加以调整,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微观主体三者良性互动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才能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热已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房地产业在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目标达成等方面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对其进行全面控制."经济人"本性使地方政府做出的种种有限理性行为,是导致房地产"热"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治理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是为房地产"退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热"已是不争的事实.鉴于房地产业在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目标达成等方面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对其进行全面控制."经济人"本性使地方政府做出的种种有限理性行为,是导致房地产"热"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治理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是为房地产"退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郜广斌  尹岩凌 《奋斗》2006,(3):50-51
随着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上招商正在成为许多地方政府采用的招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招商引资的实践中,由于一些政府兼“导演”和“演员”于一身,主体发生错位。特别是由于招商引资的目标和手段发生严重偏差,工作中落下诸多“败笔”。不少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误入歧途,不但损害了政府形象,加大了政府的信用风险,如果不尽早矫正招商引资中被一些政府扭曲的行为,我国的招商引资工作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苏南地方政府主导的"强政府-弱市场"模式暴露诸多弊端.通过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苏南地区成功实现了强势政府作用和较为发达的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侧重经济发展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转变."新苏南模式"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财政扶持政策是当前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企业进行财政支持虽然为企业提供了资金便利,也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但其带来的财政收支虚增等问题和危害也不容忽视。应对之策,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进干部考核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督查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定位;明确招商责任,加强跟踪落实;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13.
二战以来,德国的地方政府改革主要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战后重建期,地方政府改革既传承了德国的行政传统,又植入了占领国的政治痕迹;在福利国家建设期,地方政府改革主要以提升政府行为的理性化与加强公民参与为主题;在经济危机期,地方政府改革虽然延续了前一阶段的改革议题,但是进度相当缓慢;在两德整合期,地方政府进行了"新掌舵模式"改革和直接民主化改革;到了上世纪末,电子政务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改革的主议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不断高涨,诞生了以"最多跑一次""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较为典型的改革模式,得到中央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但同时也要看到,地方自主行为空间的增大和上级对于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从单纯的注重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与改革创新并重的转变,使得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策略发生明显变化,相伴而生的就是"政绩式改革"问题日渐凸显。"政绩式改革"的存在,使得地方治理易于陷入政府工作重心发生偏离、治理资源出现错配或无效配置、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真正干实事的干部难以获得晋升等问题。而增强顶层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居民满意度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帮助地方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理性的改革观和维持地方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治理"政绩式改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行使社会治理职能的生命线,体现的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主观评价。公共危机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地方政府需要在危机管理理念、危机管理法制建设、沟通协调机制及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和民众参与意识等方面积极提高以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胡宗洪  江宗新 《求实》2002,(8):44-45
我国加入WTO后 ,最受考验的是农业 ,最有底气的是企业 ,最为稀缺的是人才 ,但最受挑战的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职能转变滞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 ,WTO对其挑战更为突出而紧迫。地方政府为了应对WTO的挑战 ,必须顺势对其行为进行变革和调整 :地方政府管理行为模式由社会型取代全能型 ;地方政府管理行为方式由规则导向取代权力导向 ;地方政府行为操作要阳光化 ;地方政府行为过程要更多地接受司法监督和审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WTO后,最受考验的是农业,最有底气的是企业,最为稀缺的是人才,但最受挑战的是政府。地方政府为了应对WTO的挑战,必须顺势对其行为进行变革和调整;地方政府管理行为模式由社会型取代全能型;地方政府管理行为方式由规则导向取代权力导向;地方政府行为操作要阳光化;地方政府行为过程要更多地接受司法监督和审查。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是在制度规则下,基于自身本质进行行为选择的个体行为者。对地方政府行为取向起决定作用的是它的“本性”和规范它的制度规则。改变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取向,必须改变规范其行为的制度规则,包括价值层面和具体制度规则,使之在尊重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达到集体理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业持续高烧,热度惊人,虽经中央多方调控仍未见好转。究其病因,地方政府的种种有限理性行为是导致房地产"非常热"的病根之一。鉴于此,如何有效治理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行为是为房地产业"退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依绩效提拔"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解释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乃至地方政府行为和地方治理绩效的一种重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依绩效提拔"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赋予了上级政府自上而下落实政令的权力。但浙江省55名市县党政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上级政府调控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的有限工具。第一,绩效的激励范围有限,表现为地方干部并不都认同"依绩效提拔"的判断,且有较稳定晋升预期的干部更不认同这一说法。第二,绩效的激励效果有限。一方面,"一票否决"指标的约束力不强,只有少数干部认为触犯"一票否决"指标会终止晋升之路。另一方面,其他类型绩效的激励效果差异显著,受访者认为重点工作比综合性考核排名、经济绩效更有助于晋升,而创新则被认为是展示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依绩效提拔"赋予了上级政府下达具体政策任务推进某些重点工作的较强权威,但并未给予上级政府设立绩效标准引导地方政府转变行为模式的有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