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研翻译属于学术翻译,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目的语表达原文所述内容,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强调原文的理解要准确到位,透彻充分;译文的表达要符合汉语习惯,通顺流畅,逻辑正确,意思清楚。在具体操作时要做到:了解主题大意,研读划线内容,推敲重点词义,调整译文词语,通顺表达译文。  相似文献   

2.
主位与翻译     
主位结构是语篇意义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 ,对主位的选择与安排直接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征、文体特点和作者的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主位结构 ,有效传达语篇意义。但当主位的安排与译文的可接受性相矛盾时 ,应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3.
英汉互译"零翻译"研究--兼谈"政法职业学院"校名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既要考虑译文忠实于原文,又必须避免译文与原文出现语义错位而产生误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学会从语言学等级体系里找准原文的“翻译单位”,即找到合适的语言层面作为翻译单位来对原文进行正确的、不引起误解的翻译。如果出现语义错位现象,可作“零翻译”处理。本文试图从“翻译单位”和“零翻译”的视角探讨“政法职业学院”的校名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用前提对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中国古诗词的语用前提往往处于隐性状态。文化差异常导致翻译过程中语用前提丢失,从而导致译文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原文。本文以李清照词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用前提理论,对其中的文化信息等值进行对比分析,来考察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的达成度。我们认为文化背景因素处理是否得当是诗词英译中获取相应语用前提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关联-顺应模式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在该理论框架中,翻译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双向交际过程,这就决定了译者在此过程中必须承担读者与作者的双重使命,通过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水平来获得最大的关联。此模式为词语联想意义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更加清晰地呈现出词语联想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机制的运行过程,从而使作者能够最终提出有效的翻译策略来指导词语联想意义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准确翻译。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一致时,译文采取直译的方法即可;但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不一致时,则必须先对原文进行释义,再将原文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时译文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又不能拘泥于字面。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翻译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完成信息的交流。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与原文形式的统一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忽视两种语言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很难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心理反应,也就不能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这是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发生的。文章基于奈达的同构体理论,举例论证同构体理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应用,并以此体现同构体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探讨同构体理论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提出了语用翻译实际上是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等效翻译,并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指出翻译的本质就是寻找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特殊的公示语,警示语的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其水平的优劣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我们的警示语翻译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提高。本文探讨了关联理论对警示语翻译的指导,即译者应考虑原文信息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以追求最佳关联为标准,做出和原文具有相似释义的译文,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典籍小说的翻译研究常常忽视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等问题。而作者的态度以及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在译文中重建,都由译者的叙事认知决定,译者在译文中重新建构心理空间,再现原文意义。本文从小说叙事的"外视点"与"内视点"阐述在英译小说时,译者构建相应的心理空间,对原文叙事角度进行传达与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