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政国家的建设需要很多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宪政意识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宪政意识对于宪政国家的建成无疑有着基础意义,但作为宪政主体的国家机关、公民在宪政意识未有成熟之时是否就可以以"民智未开"的借口缓行宪政呢,宪政建设与宪政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宪政主体的宪政意识也只有在宪政建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发展以至成熟。 相似文献
2.
厉进伟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5):28-30
宪政制度的真正确立必须要求社会有普遍的宪政意识,对近代西方宪政意识的形成进行历史文化的探寻,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中,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历史渊源是宪政意识形成的文化内核,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宪政意识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专制权力结构的不信任而取新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使得宪政意识的追求有了指导原则,自然法理论为宪政意识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契约理念为宪政意识获得广泛的心理认同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执政党必须引领宪政意识。宪政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力制约意识和人权意识等四个基本方面。引领民主意识要求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引领法治意识要求正确对待司法独立;引领权力制约意识要求党政功能分化和构建国家权力的合理结构;引领人权意识要求加强人权理论的研究,积极推进人权立法的完善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要建设宪政国家,就必须先从理论上把握宪政的内涵。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西方宪政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一直没有准确地理解宪政的内涵。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需要坚实的社会主义宪政文化支撑,包括全体国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信仰等。我国目前的宪政文化状况不容乐观,制约了建设宪政国家的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宪政文化的建设。建设宪政文化对我国建设宪政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宪法学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践意义逐渐凸显的特点,宪法学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难度大、效果不佳的困境。宪法学课程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ASSURE模式,通过对分析学生特征、阐明宪法学习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标、选择和运用宪法教学适用的媒体与资料,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互动、讨论、辩论等案例式、研讨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中来,能够有效地达到宪法教学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9(4):34-38
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作为西方泊来品的宪政文化是宪政得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在探讨西方宪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回顾百年中国立宪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蕊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学生一步入警校,就面临着从民变警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指形式上的入警,关键是思想上的“入警”。因此,在刑法教学中十分关注警察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教师的表率作用以及在授课过程中的有意识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警察职业的神圣,激励学生迎接新时代对警察职业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宪法学研究中,文本分析与事例研究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文本分析是文本宪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事例研究是实践宪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宪法学研究应当将文本分析与事例研究结合起来,使宪法学成为宪法文本与宪法实践相结合的价值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宪政的基本内涵是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人民的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内涵是:我国依据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宪法进行政治治理的过程,以及以维护保障公民权利和科学规范国家权力运作为目的的政治运行过程,其本质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本出发点与前提,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人权保障、限制公共权力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实施、维护和发展完善宪法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运行状态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宪政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宪政的英美模式和不同语境下宪政的含义,概述了作者对中国宪政问题的基本认识,回应了"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认为宪政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政治问题。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政主张在中国已经过时。自由主义理念基础上的宪政主张,要害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实质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混同为宪政。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与宪政存在着内在的精神契合,宪政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完善宪政,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论比较不只是文学自身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人的社会历史问题。我们应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传统,正视自己的传统文论与他人文论的性质、特征和“长短”。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自我,建立自己民族的新文化。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主体文化立场的确立应体现在方法论上,否则,只是一句口号,空泛之谈。 相似文献
14.
共存与互生:民主宪政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2):95-101
民主宪政和市场经济作为政治与经济两个不同的制度规则已经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所认同,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同时,也是人类追求民主宪政的时代,市场经济与民主宪政是同时期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但又有着不同逻辑体系与理论规则的主题话语。民主宪政观念的生成和培育深受同时期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刻影响。民主宪政理念在制度选择上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和理论耦合。 相似文献
15.
"赵作海案"再一次激起人们对人权的关注,一系列冤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绝非国家之福。虽然赵作海已不再是一个新鲜悲剧的主角,但我们应该思考,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对于人身自由和生命权的宪法保护在我国目前存在很多缺漏,引入人身保护令制度确有必要,个案正义与制度正义孰轻孰重,应该好好权衡。 相似文献
16.
论诉权的宪政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其榕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105-107
诉权作为公民享有的宪法规定的各种基本权利的载体,我国宪法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既不符合我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诉权保护宪法化、国际化的潮流。因而,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的目标,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必须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诉权,加强诉权的宪政保护。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宪政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政建设,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系列理论中蕴含的丰富宪政思想,拓宽了我们认识宪政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宪政建设的思路,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则指明了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宪政建设的推动力有许多,政府和国民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忽视宪政建设的内在推动力———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宪政建设应注重先进文化的推动力,进而树立健全的宪政意识,培养健全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民主的角度对宪政进行定义是一种普遍的方式。因为,民主和宪政具有和谐关系。这既体现在二者在理论基础、制度设计和价值目标上的相同之处,又体现在民主能对实现宪政的目标即限制权力有援助作用。但这种亲和性并不能掩盖民主与宪政潜在的差异。它们二者间甚至还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关系。因此,民主与宪政处于复杂的关系当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宪政的关键在于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宪政的实施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党建是政的关键,是宪政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为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宪政,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必须加强改进党的建设。针对目前党建和宪政的现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在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和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权力运行机制建设这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