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恒 《法制与社会》2010,(17):156-157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有效的实现民族整合,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维系和巩固。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重视民族整合政策与制度,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注重民族之间的关系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础的各民族间相互友爱、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族际政治整合形式。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代和形势不断变化的,中国也应该根据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的特点,适时调民族整合方式,以保持必要的民族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平 《中国法律》2008,(2):10-11,62-65
"民族"一词常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一种用法是把"民族"与一个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民族国家的人民概念等同,如中华民族等用法;另一种用法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族群。本文所谓的"民族法制"是在后一种含义上使用民族概念的,是指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处理内部各民族关系的法律制度及其动态的运作体制。综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基于中国的实际创造的,因而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成就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国民族法制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赵文兵 《中国公证》2010,(11):26-28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及相异的民族精神,这是文明多元化的根源,人类社会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相应地,理想的法应该是一种非常有张力的法,一种能包容各种合理文化的法。因此,当国家制定继承法时。就必须遵循一般的传统文化思想与人们心中的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深厚积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神,连接着国家的历史和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明的特性由多种文化要素共同塑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各地区、各民族、各领域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共同推动。如何在中华文明视域中看待我国的版权历史文化,如何以版权文化现代化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版权工作者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沈善增 《检察风云》2012,(22):36-37
当今世界,对文明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无论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但论争双方都默认了其理论的基本前提:文明已由人的创造物的积累,演变为国家、民族的立身之本;就像财富本来是为人所用的,但演变为财产几乎就成了一个人的全部价值。正是在文明被认为至关重要的话语背景上,中华文明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重视。  相似文献   

6.
于兮 《法治纵横》2014,(18):7-8
8月13日,新疆著名舞蹈家迪丽娜尔·阿不都拉、“高空王子”阿迪力·吾守尔等32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向全疆维吾尔族同胞发出题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的公开信,号召大家不要再迷信那些鼓吹者而丢失民族文化,迷失自己;要与限制民族发展、拘禁人们躯体、腐化人们灵魂、想把人们引向万劫不复的任何一个企图作坚决的斗争;要为了我们的幸福与未来,为了伟大祖国的安泰与昌盛.同心同德团结在一起,共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踏着矫健的步伐走上现代化的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7.
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正是为了从这一中国近现代伟大历史事件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进一步推动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代表一个民族的特点,对民族性格的研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国民性格进行研究,分析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指出民族性格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进而形成人的理念、气质。积极的、先进的文化能引导人、激发人向上。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国家也如此。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张鑫怡 《河北法学》2023,(4):176-200
依法向民族地区提供均等化、公平性、公益性、可及性以及质量优良的公共卫生服务是让作为我国公民的少数民族,确切感知“国家在场”的“日常必须”,是将抽象化的“人民性”转化为具体实践,增进“公民身份”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从民族地区健康治理法治化的历史演进与成就,规范、内容和治理三个维度的框架,得出民族地区健康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少数民族感知国家在场的根本保证;群众路线是少数民族增进公民身份意识的重要法宝;社会主义是少数民族增强国家认同的制度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球人权共同发展是各民族健康治理法治化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 终结与延续 1917年2月15日,沙俄帝国崩溃;1918年11月11日,奥匈帝国瓦解;1922年11月1日,奥斯曼帝国终结……帝国崩解,境内少数民族独立,20世纪以降的数十年西方与中东历史,就是一部少数民族不断脱离帝国母体的蚕茧,并最终破茧而出,振翅为蝶,成为独立民族国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或贫困或病弱,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及时的保护。他们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个团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叫做弱势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权益的尊重和保护程度。标志着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法治水平.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公证员作为文明法治社会的诚信使者.应当在公证过程中格外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这才是恪尽职守、公证为民道德准则的本质体现.这也是新时代公证员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3.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3):101-101
韩震在2007年4月23日的《北京日报》上著文《当代民族精神的新内涵》说,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那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全民族素质提高的目标及其实施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族群(ethnic group)是一个自生自发的历史文化共同体,通常以共同的历史、语言与文化来界定,而民族(nation)是一个人为建构的政治法律共同体,通常以主权国家和公民身份来界定,族群构成民族的一个文化单元,而民族是一个或多个族群在政治上的联合。中华民族建立在大清所遗留的多元文化与族群关系之上,自始就呈现出文化与族群上的多元性,其一体性是在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与自由且平等的公民身份的实现中逐步实现的,从而构成一个整合起来的政治法律共同体。在此意义上,所谓民族国家,实即国民国家,一个经由宪法而组织起来的公民联合体。中国认同,即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也因此必然表现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认同,一种宪法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地方式或方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消除这些影响,妥善的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是各高校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人类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世界潮流中,以中国民族复兴、和平崛起为时代主题的广阔背景下,对中华法系的复兴,又出现了新的讨论。新的讨论主题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华法系的复兴和现代化,这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是构成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由此决定了民族主义是每个人无可逃避的国民情感,而适成自由主义的一个隐蔽命题。正如自由主义恰恰以民族国家为边界,民族国家的主权建构是自由主义得以存身的时空条件,而在此时空条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民族身份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事实,不少制度性的差异安排以民族身份为分类依据。这种模式的民族制度明确和固化了族群的界限,削弱了公民个人对国家、国族和国民的认同,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构成巨大隐忧。政治与法律中的平等原则已经一再向我们昭示,种族不是实施差异对待的一个合适分类。而美国和传统中国在处理族群问题上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成功的民族政策的 精髓就是把族群问题“非法律化”和“文化化”。因此,让民族身份逐步退出法律事实领域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管荣保 《政府法制》2011,(26):47-47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