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江 《党史文苑》2009,(11):16-21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春,为了抵制姚文元的文章,争取政治主动,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局面已经不可收拾,正一步步走向“文化大革命”的深渊。  相似文献   

2.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刊登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由此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6年上半年,全国的文化批判一浪高过一浪,政治形势也骤然紧张起来,"文化大革命"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共青团召开了九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3.
正"四人帮"中写大批判文章最多的是姚文元,是声名远扬的以笔杀人的所谓"无产阶级金棍子"。下边就是姚文元在"文化大革命"前期起了重要作用的四篇代表作。《海瑞罢官》是为彭德怀翻案?第一篇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被称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的大批判代表作,使35岁的  相似文献   

4.
导火索在文艺界燃起,有人将批判矛头指向郭沫若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刮起于文化界。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0天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由此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江青一伙利用时机,在文艺界兴风作浪。从批判  相似文献   

5.
正"中宣部阎王殿"冤案,发生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初,起因于两篇文字,即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和因此文引起的《文化大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简称"二月提纲"。此案定案于1966年5月16日中央下发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由此,"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宣部被解散,部领导陆定  相似文献   

6.
1965年11月,“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5日,我的父亲罗瑞卿到了上海。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在那里。万万没有想到,在“上海会议”上,林彪一伙对父亲进行了报复陷害,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和我们一  相似文献   

7.
廖沫沙铁窗《嘲吴》《悼吴》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北京市委领导邓拓、吴晗、廖沫沙以所谓“三家村”写杂文隐射罪名,首当其冲,惨遭迫害。1967年的一天,吴晗、廖沫沙同被揪到一个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关在一起。廖见...  相似文献   

8.
1965年11月10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上海《文汇报》以赫然醒目的大字标题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从此点燃了焚烧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熊熊烈火的导火线。面对着这场来势迅猛的政治烈火,广大干部和群众不顾个人安危,纷纷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姚文元于1965年11月10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的话,那么,以聂元梓为首的7个人于1966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贴出的后来被称之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就是使“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的起爆点。这张大字报,是当时中国政局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国的政局。那么,这张大字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10.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和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抗争,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的。这种抗争,比较公开和集中的就有十次。第一次抗争是拟定和下发《二月提纲》。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的这次抗争,本来试图对思想文化领域越来越凶的批判运动加以限制,但其结果却加速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5年底掀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是由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海瑞罢官〉》一文引起的。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江青背着中央政…  相似文献   

11.
霞飞 《党史博采》2005,(3):9-14
姚文元这个在“文化大革命”中飞黄腾达的人物,于1976从云端里栽了下来。当年10月6日,他被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逮捕。说起姚文元被捕之后的情况,须将镜头首先对准1976年10月6日这一天……  相似文献   

12.
(接上文)当天晚上,江青在钓鱼台17号楼私下召集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密谋,派人于第二天飞到长沙向毛泽东告状。江青说,邓小平所以这样吵架,就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反对“文化大革命”。张春桥也说,邓小平所以跳出来,可能是与四届人大人事安排及对总参谋长的提名有关,这是一次总爆发。王洪文说,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有气,不支持新生事物。姚文元则在日记中写道:  相似文献   

13.
座谈会的由来和简况 1965年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敲响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开场锣鼓。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是由江青出面组织、在严格保密的状况下写成的。尽管许多地方报纸纷纷转载,但北京各报刊迟迟未动。为了对学术讨论中“左”的偏向加以适当的限制,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会议,主持制定了《关于当前  相似文献   

14.
林木 《党史博览》2006,(9):28-29
“文革”中的王洪文。被押上法庭的王洪文。“文革”中的张春桥。被押上审判台的张春桥。“文革”中的江青。被押上法庭的江青。“文革”中的姚文元。被押上审判台的姚文元。南京市群众举行集会和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执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审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数十名主…  相似文献   

15.
《党史通讯》1987年第10期刊登了唐昌兴同志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与时限之我见》(下称《标志》)一文,读后受益匪浅。《标志》一文不同意传统上以粉碎“四人帮”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和“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的说法,提出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文化大革命”时限为12年的观点。这对于引起史学界、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关注,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都有相当的意义。但对《标志》  相似文献   

16.
1976年春天,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使“四人帮”惊恐万状,胆颤心惊。自“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年间,总是他们在那里盗用“群众运动”的名义“运动”别人。如今觉醒了的人民群众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起来反对他们了,这怎能不令他们惊慌失措呢? “四人帮”密谋策划,王洪文窜到天安门广场,布置镇压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活动 从1976年3月30日至4月26日,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先后给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鲁瑛打了  相似文献   

17.
天磨之 《党史纵横》2003,(10):22-26
"四人帮"没有垮台之前,曾把姚文元执笔写出来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下简称<评〈海瑞罢官〉>)一文吹得很高,认为它是打响"文化大革命"第一炮的文章.的确,这篇文章在当时起到了搞乱全国政局、引发"文化大革命"的作用.199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认为,此文的发表,"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见该书第423页).这是非常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张春桥授意,由姚文元撰写并作反复修改最后得到毛泽东审阅①的长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事隔十天,毛泽东又指示将其印成小册子,急电全国征订。由此而起,一场全国范围内评论《海瑞里宣)的高潮迅速形成。一份地方报纸上发表的戏剧评论文章,为何会引起毛泽东的如此兴趣?以往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毛泽东看到了《海)剧的要害所在,不过是借姚文的发表来增加政治批判的强度,以便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②其实,毛泽东开始时并未认为《海》剧有什么“要害”的问题,反而表…  相似文献   

19.
1967年9月8日,姚文元在《人民日报》上抛出了《评陶铸的两本书》的文章,对陶铸进行诬陷,给他加上了许多大得吓人的帽子,使陶铸蒙受了奇耻大辱、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在清理历年笔记本中,发现存有一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签发的“出入证”(如图),它见证了“文化大革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展到所谓“夺权”阶段。首先在上海,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导演了“夺权”闹剧。很快,所谓上海“一月风暴”迅速漫延到全国。在武汉, 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朱鸿霞等反革命分子,随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