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人生短暂,欲以有限之生命求得无限之学,何人能及?书虽小道,穷一生之力所能得者,亦不过一小技之胜耳。20世纪80年代,欧阳中石先生首开我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欧阳中石先生培养出来的我国一个书法专业博士后,正是首都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
灵魂的对话     
阳春三月,我走进启功先生那著名的“坚净居”。从侯刚先生《启功》一书中得知,启功先生有一方砚,上有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取拳石之坚、勺水之净,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坚净居”。“坚”应为先生做人的风骨,而“净”则为先生一生的道德修为。看先生虽然九旬有二,却有如孩童般纯净的气质,如勺水之净;而言谈语吐间自然流露的鲜明的是非标准,如拳石之坚。当古希腊哲人泰勒斯认定水是世界的本原时,意味着“一切是一”。如果本原意味着“一切是一”,那么这水原本应该是净的。尼采称赞泰勒斯这一命题具有“诗样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3.
姜日天 《湖湘论坛》2010,23(3):86-89
茶山丁若镛是朝鲜朝后期实学的集大成者。茶山先生的天道观是其整个实学思想的纲领。其天道观包括天气之道、天然之道、天公之道、天帝之道等内容。茶山的天道观发展了先秦以来儒家关于自然之天、命运之天、神道之天的思想体系。茶山先生的天气之道讲天是气构成的,讲天的自然存在;天然之道讲万物自然;天公之道讲天无赐予之意,人因作为之德而得福禄;上帝之道则讲彼岸超越世界。茶山天道观是其所处时代实学思想的表征。东亚儒学的派生性在茶山的实学中得到集中体现,具有现代文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万长先生(左二)为镇江博物馆题词:馆展文物是镇江之宝亦是华夏之光(右一:镇江市台办主任左金霞,右二镇江市委副书记吴树南)2006年4月25日,应江苏省镇江市台办的邀请,台湾两岸共同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先生、台湾华新丽华集团董事长焦佑纶先生等一行15人来镇江访问。笔者在接待中深深感受到了萧万长先生与镇江不解的情缘。从知道镇江到走进镇江上午11时,镇江市市长许津荣女士会见了萧万长先生一行。萧万长先生高兴地说,以往从许多中国传统名著、名篇中知道了镇江;后来我从老朋友那里渐渐了解镇江;15年前与镇江籍的一位名人相识并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5.
择言 《统一论坛》2001,(2):62-63
周国良,194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乃著名画家周怀民先生之幼子,1954年随父定居北京。国良自幼受怀民先生熏陶教诲濡染丹青,于山水画用功最勤;后拜海上名家吴青霞先生为师潜心画鱼,并猎翎毛花卉。  相似文献   

6.
1924年,孙中山在与宋庆龄合著的《建国大纲》中说:“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设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80年前,中山先生正式提出“京唐大港”、“泛亚铁路”、“三峡大坝”、“重修运河”四大主张,气吞山河,石破天惊。1925年,中山先生北上议和,因肝癌不治不幸逝世,抱撼终身。80年后,先生宏大的经济主张与政治抱负,正由中国共产党人一步一步实现着。  相似文献   

7.
读书之美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读了《人民论坛》杂志"万名干部读书调查"专题,深有感悟,借广大读者热议和思考之机,谈几点个人体会。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李霁野先生还健在,他今年就115岁了。很多人听闻过李霁野先生的名字,对他的生平事迹却知之不详。李霁野先生1904年生于安徽省霍邱县,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1924年李霁野先生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俄国著名作家安德列夫的《往星中》,由鲁迅创办的未名社出版,由此结识了鲁迅先生,成为未名社成员,一直追随鲁迅从事进步文学的翻译、创作和出版。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系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人(现名中山县),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中山先生少年时代正处清朝末期,吏制腐败,国家贫穷,人民生活困苦。中山先生目睹国家被西方列强侵占,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因此立志推翻满清,振兴中华。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中山先生以崇高之理想,开创民主共和之愿景,冒险犯难,鞠躬尽瘁,不惜竭其毕生之力。中山先生奔走国事,凡四十年,精诚无间,尽萃于斯,满清不能屈其身,穷途困苦不能移其志,心之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回,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卒底于成。中山先生肇建民国不…  相似文献   

10.
读史与明智     
<正>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先生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明智"者,心明眼亮之谓也。他所说的"史"不知是否包括中国的历史。唐初著名的政治家魏徵先生则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他所说的  相似文献   

11.
《春秋》1994,(3)
先生幼名家驹,改名琯,字献唐,号凤笙,后以字行,山东日照人也。祖宏基,前清庠生;父廷霖,术精岐黄,兼通金石文字声韻之学。先生幼承庭训,书窥四部,根柢深厚;年十一,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习土木工程,嗣卒业于礼贤书院德文科,以是学兼中西,思致灵敏,其日后学术之成就,实肇基  相似文献   

12.
曲世成  李娜 《友声》2012,(2):24-24
<正>石本顺之助先生是一位令我们尊敬的日本友人。他在大连出生并度过了12年的岁月。几十年来,石本先生对大连故土的那份真情始终丝毫未减。他长期关心大连发展,捐资大连教育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日友好"的含义。石本先生曾担任长崎县议员16年之久,在慈善养老领域内成绩  相似文献   

13.
《春秋》1998,(4)
王先进教授出生于山东菏泽,离孔子故乡曲阜仅几百里之距,这种地缘关系也许是促成先生大半生从事孔子研究乃至卓有成就的原因之一。一先生青年时代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由于战乱,名牌大学毕业的他,曾辗转半个中国,先后执教于海南、河南、江苏等处学校,直到解放后,先生才来到曲阜师范学院,开始了他大半生从事孔子研究的生涯。为了表达他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亦或为了拉近与两千年圣人的距离,先生毅然取《论语·先进》篇名,改王东野为王先进。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在圣人之乡开始和两千年前的孔子对话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为近代滇南著名诗人王惕山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先生哲嗣王志符教授昆季从先生建国前梓行之《知希堂诗钞》正集二十卷、续集一卷及家藏续集二至六卷、别集二卷、补遗二卷计二千余首中,精选三百首,将传剞劂。以予曾受知于先生,亲炙既久,而又与志符结契六十年,时相过从,嘱为之序。犹忆四十五年前,先生尝序予诗云: “诗之为道至大,不立乎学问之本,则根砥不厚;不得乎性情之正,则趋响不端。”而予为诗每多偏激之辞,穷搜刻峭之句,求其植根于沉湎经训,趋向于调理性情者,相去甚远。盖亦夫子自道,陈大义以勉后学如予者也。先生弱冠能诗,清末以高等学堂高材生选送日本明冶大学,攻读政法。以有志于诗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首前人刻在石碑上的七律,诗题是《谒明处士吴鹤先生祠》。吴鹤是谁?祠在何处?诗中所记史实是否可靠? 翻开《乾州厅志·人物·儒行》,第一个记载的人物便是明代苗族教育家吴鹤: “吴鹤,乾州东乡宿儒也。乐道自守,闻王阳明先生讲学虎溪,心羡之,负笈从游,与辰州董道夫诸贤亲炙,得致良知之学。先生宦江西,复千里追随。与余姚钱  相似文献   

16.
<正> 1987年4月,我与吴光先生应邀访问了九州大学、筑波大学、京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等日本著名学府。这是我首次访日,所到之处,除了新鲜还是新鲜,加上言语不通,谈不上多深的观感。此后,我又六次东渡扶桑,除1990年的一次是应冈田先生和福田殖先生之邀赴九大做一年访问研究之外,其余均为半月左右的短期滞留。赴日之目的,既有纯学术性的开会讲学,又有民间性的走家访友,也有考察参  相似文献   

17.
<正>我认识王元化先生较迟,但也有好多年了。每每想起元化先生生前的音容笑貌,总不能自已。"我是吸取地下党文委的奶汁长大的"我因为写作《顾准传》的因缘,通过知名学者、顾准的胞弟陈敏之先生的介绍,认识了顾准同志的许多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如骆耕漠、徐雪寒、李慎之、雍文涛、林里夫、周静、陈易、顾行言、李云、吴敬琏、赵人伟、陈瑞铭、张纯音、张卓元、董辅礽、李文杰、李鸿寿等先生,元化先生也在其中。在与这些老同志的接触过程中,我  相似文献   

18.
1937年“七&#183;七“事变发生之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高涨,当时苏州名绅张一先生,就发起“老子军“之组织,声动世界,名满天下。张一先生,1930年录取经济特科入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幕,为袁之秘书局长。袁称帝,嘱张草诏,张拂袖归吴门隐居,与李根源等为诗酒游,然亦未尝忘国事也。“九&#183;一八“事变后,顾维钧受南京当局授意,与英、美、法各国,密谋划锦州为中立区,以牵制日军之侵略平津。顾之秘书,以此事泄之于张氏,张曰:“顾少川殆以李鸿章之以  相似文献   

19.
李蓉  ;曹春梅 《传承》2008,(22):98-99
唐君毅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关于唐君毅先生之人文主义思想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其体育观所见的研究甚少。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实行全民健身运动,唐君毅先生之人文主义体育观能够在理论上为我们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本文拟在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对马老的感情之深很难用一篇短文来表述。马老一生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或许最能概括其人格。国家人口计生委张维庆主任曾说:"马寅初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民、不息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一生;是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一生;是坚持真理、伟岸风骨的一生。马寅初先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未能有机会在他生前去拜见这位伟人,这成了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