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5,(16)
<正>8月15日,日本战败日,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都刻印在心,但日本安倍及右翼政客们似乎不愿记得:安倍即便在前一天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中称要"道歉",转身就向靖国神社献上祭祀费;而右翼政客们更是作秀不止,"拜鬼""拜鬼"再"拜鬼"……大千世界,当真有"人"与"鬼"并存?若不是,安倍及右翼政客们何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且一而再、再而三,  相似文献   

2.
在政客的权力盘算中,外交往往有服从国内政治需要的倾向。对这些政客来说,权力的取得与维持,事实上经常高于国家利益。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最近日本与邻国发生的领土争端则又一次证明了这个规律。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中,日本政客为了应对国内政治中权力争夺的需要不惜挑起与邻国的争端,从中捞取政治好处。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的超强美国,以不对称的实力,在全球竭力推行霸权主义,今天又高调重返亚太,并通过2013财年的国防授权法案,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行政管理权,还重申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事件,力挺日本控制钓鱼岛。而美国政客们有所不知,国际政治学中却存在"力学原理"——"牛顿第三定律",加大作用力会产生等值的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4.
彭刚 《人民论坛》2012,(19):68-69
为什么无论是像美国、欧盟、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像东欧的转轨国家都可以在国有化与私有化之间进行频繁、随机的政策转换,而一到中国的场合,便成为了什么"国家资本主义"泛滥呢。显然,美国政客的指责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相似文献   

5.
早从16世纪下半叶起,日本封建军阀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即已谋划并实践"征略朝鲜、琉球、台湾"、"攻占明朝"的国策,军事上虽然遭到失败,但政客与文人从未放弃扩张野心.17世纪德川幕府初期实行一段短暂"和平外交",但封建的"神国武道"文化却持续发展,代代相传,一直传承至19世纪下半叶.1868年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变形为"富国强兵"、"脱亚入欧",视中国、韩国、东南亚、印度等为"亚细亚之丑类"、"恶友".续写的历史是,征韩、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大肆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一幕幕惨剧历历在目.国人至痛之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似文献   

6.
一直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缄口不语的美国人,近来不由得心生疑惑:如果日本实现军事大国化,若干年后,会不会像偷袭珍珠港一样,把争夺霸权的炮口对准美国?  相似文献   

7.
2012年11月2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在钓鱼岛问题上偏袒日本的法案条款,与前些时侯美国国务院表态希望避免事态升级并卷入中日争端明显不同,很大原因是美国的军工垄断财团正急切希望制造国际紧张局势并转嫁危机。美、日特殊利益集团收买政客破坏中美、中日关系,严重威胁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和各行各业的切身利益,我国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各行各业掌握的舆论、经济、贸易、民间交流杠杆,提醒、劝说美国、日本的同行制止右翼政客的反华行动,避免中美、中日关系倒退给双方各行各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酷日本     
《时事报告》2012,(1):69
"酷日本"是日本针对海外受众打造的国家形象和品牌战略。概念中既包括日本料理、茶道、歌舞伎等传统文化,也包括动漫、游戏等现代流行文化,还包括汽车、电器等产品形象。"酷日本"希望通过宣传日本软实力,提升上述各类品牌附加价值。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提出  相似文献   

9.
宋玮 《传承》2010,(21):142-143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渲染"中国渗透论"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西方政客利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中国"渗透"的具体领域;某些研究机构扮演了"学术探讨"的诠释者角色,为鼓吹"中国渗透论"提供理论支撑;西方媒体同以往一样善用煽动性报道在"中国渗透论"问题上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曾晓霞 《人民论坛》2012,(14):138-139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道之广大,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将其列为"三玄之一",后世视其为一切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以卜筮解卦为内容,为卜筮之天书。《易经》虽晦涩难懂,但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却影响深远。该文着重对《易经》在日本社会的传播及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梳理分析,以图对理解日本的文化现象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赏析     
张旭 《时事报告》2012,(11):48-49
本是中国钓鱼岛,日本政客瞎胡闹。花钱买岛改历史,怂恿政府掏钞票。首相附和演闹剧,惹祸之后难睡觉。儿子偷车老子骑,车子来源终是盗。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24)
正相较于台湾沸沸扬扬的"中华文化总会"改组争议,以及绿营某些政客汲汲营营于"去中国化"为蔡英文添乱,中国大陆却上自领导人习近平,下至地方各级政府、文教机构、对台部门,莫不高举复兴中华文化的大旗,而且剑及履及,不论是中国梦或"一带一路"、两岸交流,都展现充分的文化自信。虽然"中华文化总会"历经几次更名,但不论组织、人事如何变革,其官民相辅及民间团体的属性并未更迭,其政治的功能与文化的高度当然不同于数以万计的文化社团,援例由蔡英文兼任会长亦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5.
八月,又想起日本话题。这倒不是因为51年前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也不是因为韩国老妪在烈日下为讨回公道的哭诉、日本政客在靖国神社里的虔诚谟拜。目光再次投向东瀛,是因为日本掌权者不仅不认真反省二战的侵略责任,而且似乎要重新捡起锈蚀了多年的作战钢盔。 前不久,美国《华盛顿邮报》的  相似文献   

16.
聚焦世界     
《小康》2011,(10):29
媒体为什么关心政客绯闻?美国《大西洋月刊》"公众人物可以有私人生活吗?"1963年,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高曼如是问。那是对媒体关心政客私生活的一种反思。现在这种反思有了最新证据:纽约州众议员安东尼·韦纳在向一些网友发送  相似文献   

17.
陈小冲 《台湾研究集刊》2004,31(2):68-73,80
十七世纪上半叶日本与台湾之间曾经有过繁盛一时的御朱印船贸易,以长崎代官末次平藏和中国商人李旦为首的地方政客和贸易商从对台贸易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从而奠定了其在台商业利益基础,这就为后来的滨田弥兵卫事件埋下了伏笔。史料还表明,锁国后的日本政商仍然与台湾保持着间接的联系,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才彻底断绝了日本对台湾的早期野心。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10)
<正>摘编自5月5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一位女作家的死,再一次暴露台湾媒体、政客嗜血的潜意识及劣根性。闻腥而至的媒体、教改团体,乃至百无聊赖的政客们,铺天盖地的"猎巫"过程,毫无怜悯或忌惮地,公开毁谤任何在圈子里稍有点名气的所谓"狼师",全然无视于其间可能的"违法"疑虑。这般嗜血、猎巫的表现,实际显露的是握有传播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7)
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现代化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一直被认为处于"汉字文化圈"内,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中日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国不同的儒学文化在推进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加之日本独特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国民无形中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全面地记录和含容着各民族的基本文化信息.吕赫若不幸生长于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年代,从小学的是日语,青年时代曾到日本求学,其作品亦大多以日文写就,在此背景下,如果他的创作带有日本文化因素和特征,其实并不奇怪.然而,吕赫若小说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