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新世纪里,中日关系如何发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这是我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一直沿用的对两国近邻关系的说法。 “一衣带水”原形容长江水似同一条衣带,语出自《南史·陈后主记》。毛泽东很早就把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中日两国的亲密关系。他在1918年的一首七言古诗中写道:“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相似文献   

2.
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双边范畴,继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2007年12月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后,胡锦涛主席不久将访问日本。为加深对当前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内形势的了解,本刊特请三位专家分别从2008年中日关系、日本国内政治改革、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等三个角度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中日两国在四十多年前可以搁置钓鱼岛问题,从而实现两国关系的战略性突破,四十多年后却不能如当初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搞得剑拔弩张,其中问题到底何在?日本首相安倍妄言是因为中国的“反日教育”。然而,纵观中日建交后四十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在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中的右翼取向,从各个方面侵蚀和破坏着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根基。如今,当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和亚太战略环境都进入到一个历史性关口时,中日之间的各种矛盾终于集中在钓鱼岛问题上爆发出来。而安倍的政策又恰恰是利用钓鱼岛问题来实现其国内外政治目标,这使中日关系面临陷入对抗性格局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中日关系转圜后,两国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破冰之旅”、“融冰之旅”和“迎春之旅”的互访,双方确认发展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4月春暖花开之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正式访问日本,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0年后首次访口,必将对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产生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新世纪里,中日关系如何发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这是我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一直沿用的对两国近邻关系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刘柠 《南风窗》2007,(1):79-80
如果安倍2007年能顺利度过内政改革和参议院选举的考验的话,对中日关系也许是不坏的选择。但如果安倍政权超越“短命”成为“长期政权”的话,日本“普通国家”化进程就会提速,这反过来又会刺激中日两国新一轮民族主义的对立。这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7.
通明 《当代世界》2009,(3):36-38
早春二月的日本,春意渐浓,乍暖还寒。2009年2月19~24日,应联合执政的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率领中共代表团赴日出席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诞生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寒冬时节”,迄今已举行过三次会议,为实现中日关系的转圜、改善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洪 《当代世界》2008,(2):19-21
对于中日关系而言,2008年的春天既是寒暑交替的时令变化,更是政治意义上充满希望和播撒种子的季节。两国关系在过去一年半中经历了由“破冰”到“融冰”,及至“迎春”等数个旅程后,已经开始进入春花待放的佳期。按照两国政府的约定,胡锦涛主席将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访问日本,本着中国人民对日本“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精神,去开辟中日关系充满希望的春天。  相似文献   

9.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日本的国家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地缘文化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紧密相关的,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对外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并制约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解放军攻打日本外岛?日本右翼煤体最新中国军事威胁论调自2005年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公布和日美《安保条约》签定以来,日本公开表露出染指台海的企图。为了给自卫队的战略重点和兵力部署西南方向倾斜提供合法化的理由,“中国威胁”、“中国可能进攻日本”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日本媒体乃至政府的报告中。前不久,日本著名军事专家芦川淳又在《军事研究》上撰文声称,一旦台海危机爆发,中国将会进攻日本离岛,中日将全面冲突。这种不负责任的右翼言论毫无疑问将对中日关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此访是时隔七年日本领导人再次访华,是一次"务实之旅"。中日双方就第三方市场合作达成52项协议。中日关系有望进入新阶段,但是两国之间原有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根本解决,机遇与挑战将交替出现。新形势下,要保持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还需中日两国各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6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归根结底反映了中日两国发展道路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得到溯本清源的历史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日关系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反映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新变化.从中日关系的跨时代的视角上,审视两国关系的历史经纬及其规律性,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地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府在2012年9月对中国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以来,变本加厉地损害中日关系,使中日关系降低到了40多年来的最低点。在2012年12月日本自民党安倍政权上台后,其内外政策更加彰显强势,对内煽动右翼民族主义情绪,加速推动修改现行日本宪法,意将自卫队更名为“同防军”;对外推行全方位强化、巩同日美同盟,企图在外交、军事、经济上包围中国。通过炒作“中国海军舰载火控雷达瞄准日舰、日机”、“日渔船遭中方机枪威胁”等对中国进行污蔑,继续恶化钓鱼岛局势。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环境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则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显著特色。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两国的环境政策均对世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环境大国。因此,中日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既对两国关系重大,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本文拟从中日环境关系入手,并将其纳入中日关系的总体框架下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传统上届于一国内部的技术性问题,它是如何演变为中日之间的外交课题的?大  相似文献   

15.
<正>中日关系近年发生的变化,可谓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四十多年来前所未有。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两国民众。中日双方许多人士都对这些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担忧。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客观冷静地看待。中日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一、中日两国实力地位发生历史性变化。近代以来,日本作为中国近邻,其兴衰与中国密切相关。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中日关系的改善成为亚太和平的重要保障 1960年日美两国签订了"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由此,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1971年7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在日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是中日实现邦交关系正常化35周年,为此,两国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首推温家宝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日方最近也派出千人规模的青年访华团,并与中国青年举行大型联欢晚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这次中日青年世代友好联谊晚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申了中国对发展中日关系的基本立场。他说,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人心所向,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舆论界对中日关系的政治、经贸和文化等层面给予高度关注,而对两国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互信与合作颇有忽视。其实,后者在两国关系框架结构中的重要性绝对不可小视;对中国而言,来自日本的各种威胁认知中,军事无疑是首当其冲,因为所有两国间的历史伤痛都与军事直接关联;对日本来说,其争取“正常国家”、迈入“政治大国”的所有努力中,通过修改和平宪法等方式而在军事上突破战后体制限制,既是其计划步骤的“硬核”部分,又是其多年试探、触碰并亟待最后突破的战略“红线”。  相似文献   

19.
徐梅 《当代世界》2008,(2):27-28
2008年是“日本湄公河交流年”。新年伊始,日本便决,定在1月16日召开的首届日本——湄公河流域国家外长会议上向泰国、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五国提供约200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旨在构建“东西走廊”物流网络。据悉,5月份日本将在横滨市举办第四届非洲开发会议,届时将讨论有关非洲开发的具体事宜:日本政府的上述举动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天下     
《南风窗》2005,(5)
中日酝酿新一轮紧张气氛? 中日关系的不睦气氛,应从去年11月中国核潜“探头”日本领海事件算起。其后,经过12月的李登辉访日,到今年春节日本政府宣布接管钓鱼岛灯塔,一直到最近日美外交、国防高官于华盛顿发表的“2+2”安全磋商联合声明,把和平解决台海问题和鼓励中国提高军事透明度作为美日“共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