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因素主要有腐败问题、邪教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民族宗教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占、社会体制转型的诸多矛盾、市场利益的分配不均,致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呈现紊乱、式微、冷漠态势。基于以全球视野增强政治认知、以对话沟通培养政治情感、以价值理性鼓励政治参与的原则,可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行"中凸显主流价值观的优越性;树立"理性社会问题观",诠释体制转型中的"中国智慧";确证学生自我价值,构建整体性政治认同教育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3.
2008年解放思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和加快以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为重点的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政治和经济运行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使社会充满创业和创新的动力,使  相似文献   

4.
吕庆春  伍爱华 《探索》2016,(4):174-180
中产阶层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应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维度去考察。当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流阶层的时候,经济与政治的制度化程度较高,中产阶层的体制属性、良好的教育背景促使其理性思考,其价值取向倾向中庸,政治态度趋于保守,中产阶层的中间社会地位能有效地黏合其他社会阶层,是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器"。在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转型社会中,制度化程度较低,中产阶层的价值取向倾向多元化,政治参与处于无序状态,中产阶层是转型社会中反体制的主要力量,主张激进的政治与社会变革,成为政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民主进程的主要推进者。因此,不能一概地认为中产阶层就是社会稳定阶层,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层是社会的"动荡器"。  相似文献   

5.
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改进和加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和加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是加强和改进社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基层政治沟通和政治疏导机制的迫切需要;是有效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丰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适应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已进入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正趋于解体而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各种不稳定现象日益增多,社会的稳定性显著降低。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从社会稳定机制方面分析,主要与我们在思想政治领域没有牢固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党的真正优势并形成具有刚性的具体制度,一度放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形成、发展、甚至泛滥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相应决定了我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组织体制的弊端,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体制方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尧 《唯实》2003,(8):62-66
历史上,政治体系实现政治稳定的方式各种各样,诸如暴力控制、组织控制、以经济发展推动政治稳定、民主稳定体制等.但是,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阶级,是政治体系赖以获得支持的真正基础,也是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任何政治体系要实现长期的政治稳定,就必须依靠社会的主导阶级.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繁荣背后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正在削弱政治体系所赖以支持的社会阶级基础,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政治不稳定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9.
陈尧 《唯实》2003,(9):62-66
历史上,政治体系实现政治稳定的方式各种各样,诸如暴力控制、组织控制、以经济发展推动政治稳定、民主稳定体制等.但是,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阶级,是政治体系赖以获得支持的真正基础,也是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任何政治体系要实现长期的政治稳定,就必须依靠社会的主导阶级.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繁荣背后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正在削弱政治体系所赖以支持的社会阶级基础,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政治不稳定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10.
陈尧 《唯实》2003,(Z1)
历史上 ,政治体系实现政治稳定的方式各种各样 ,诸如暴力控制、组织控制、以经济发展推动政治稳定、民主稳定体制等。但是 ,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阶级 ,是政治体系赖以获得支持的真正基础 ,也是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任何政治体系要实现长期的政治稳定 ,就必须依靠社会的主导阶级。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 ,在经济繁荣背后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正在削弱政治体系所赖以支持的社会阶级基础 ,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政治不稳定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11.
"抗争性政治"理论是目前研究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进路之一,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在"中国大历史"视角下,基层社会场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对某些体制障碍的突破,并创造出新的体制模式,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政治实践。这是"抗争性政治"分析框架难以解释的,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创造性政治"以基层社会为立场,是一种上层与下层的互构型政治,其注重历史推动的"合力",更强调对制度障碍的"突破",强调社会群体性事件对制度变迁的重要作用,是一种建设性的话语逻辑。"创造性政治"更具有包容性,更能够解释我国农民创造性政治行为并超越"抗争性政治"这一经典研究进路,是一种更贴近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实际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试论分析中国社会管理的四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认识也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从政治文化、国家与社会、多元治理、民主政治等四种角度,对中国社会管理进行深入透视,对建构完善的体制将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所谓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转化为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依据一定的目标自觉进行政治变革和推进发展的活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其起始动力源自西方的冲击,不同于西方以公民社会为推动力量,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以政党和国家为主要推动力量。加强体制内民主建设,丰富体制外政治参与形式,做到体制内参与的普遍性和体制外参与的合法性相结合是当前加强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型期,农村社会冲突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频发的农村社会冲突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抗争性政治为转型期农村社会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要解决社会冲突的负面影响,必须从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角度来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岚 《理论学刊》2005,2(11):113-116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的集中体现:农耕社会对权威的服从是官本位思想滋生繁衍的社会生活基础;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尊卑等级关系;以等级特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为官本位思想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和制度上的保障;官僚阶层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和控制,形成了凭借官职等级控制、支配社会资源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导向;科举制度把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引导到追求功名利禄上来;中国传统文化对礼治的尊崇为官本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6.
在理性选择原则作用下,中国农民工对农村政治生活产生政治冷漠,而现行政治参与体制却将其排斥在城市政治生活之外,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因此成为“体制性边缘人”。这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出于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成本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必须构筑起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选拔型社会与选举型社会是冲突的的政治社会理念,本文从剖析我国的政府体制入手,通过阐述选拔制的诸种表现,揭示了选拔型社会下政府官员的全面选拔制所造成的缺失,提出了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下,我国应当从选拔型社会向选举型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18.
加快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崭新的伟业,就其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然引起人们行为规范、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为使新的体制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突出的政治任务。应当将扩大就业和改革政府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突破就业难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推动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文明进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与社会文明进步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理想,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