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2.疫情冲击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转型与世界大国的亚太战略研究;3.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研究;4.东北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各国外交战略研究;5.新形势下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与地区安全局势研究;6.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与中美关系展望研究;7.逆全球化冲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研究;8.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动向及其影响研究;9.RCEP签署后的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发展趋势研究;10.东北亚国家区域合作战略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5年,柬埔寨政治上政党斗争不断,人民党与救国党的磋商机制——“对话文化”模式失效,人民党仍稳控全局;经济发展成本上行压力增大,但尚可维持与2014年持平的经济增速;外交上继续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以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2016年是人民党的关键年,开展党内改革、领导政府出台更为务实与亲民的政策,是人民党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者名后数字为期·页 )综 合2 0 0 0年拉丁美洲发生的十件大事    1· 5 9…………………2 0 0 0年巴西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简析吕银春 2· 2 0……………古巴与国际形势费利佩·佩雷斯·罗克 3· 1……………………福克斯上台后墨西哥政治经济模式的变化徐世澄 3· 8…………关于拉美国家政府干预及其演变问题的思考  提纲张 凡 3· 2 8………………………………………………影响拉美区域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区域主义的  特点马 女婴 3· 33………………………………………………中巴关系 :过去、现在与未来李明德 4· 4……………  相似文献   

4.
2014年新加坡政治社会保持稳定,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民众生活;经济整体放缓,全年经济增长2.9%;外交上,积极参加国际外交活动,加强与东盟国家、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伯利亚研究》2005,32(6):78-80
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选登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开幕词张左己(4·3)在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上的致词何秉孟(4·3)在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上的贺词伊·普罗斯佳科夫(4·5)中俄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李凤林(4·6)西伯利亚经济与发展战略及投资项目库列绍夫(4·8)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现状与前景邢广程,张中华(4·11)鄂木斯克州的投资优势与国际合作条件列昂尼德·波列雅耶夫(4·13)高新技术政策与俄科学院西件利亚分院科技生产联合体谢·科洛文(4·15)中俄区域合作应实现八个突破曲伟(4·17)…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七二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总理与田中首相会谈,确定邦交正常化的基本方针。2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田中角荣。9月29日中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两国邦交正常化。日本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盟成立二十年,现已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合作组织。它取得了多方面成就:改善了成员国相互关系,加强了组织凝聚力;为维护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一些实际进展;协调一致与发达国家对话。东盟虽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团结前进的步伐从未停顿,今后它仍会保持这种趋向。  相似文献   

8.
2017年,菲律宾经济实现了6.7%的增长;菲律宾政府用5个月时间平定了马拉维武装对抗,社会日益稳定;外交上,一改前期"一边倒"的战略,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与中国等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转变和对国内治安的加强管理,可以预见,2018年,菲律宾仍会取得不俗的经济增长,外交上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2005年的美国     
2005年是布什第二任期的头一年.在内政上,布什政府从年初以强硬的保守主义姿态登场,到年末的步履蹒跚,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在外交与安全上,布什政府从年初"扩展民主"的高度理想主义姿态,逐渐回归到战略目标与手段更为均衡的状态;经济上,增长强劲,状态良好;美中关系则经历了重要的一年,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两国开始在更为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0.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期、页 )学习“三个代表” 贯彻“三个代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  国际问题研究陈公元 (6·5 )热点透视海湾政治的石油味与海湾石油的政治味安维华 (1·4 8)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强势与弱势安维华 (3·5 )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常泽鲲 李新华 (3·10 )伊拉克战争与中东新格局董漫远 (3·14 )伊拉克战争对非洲的影响贺文萍 (3·19)伊拉克战争与俄罗斯立场评析李靖宇 杨 刚 (4·5 )从伊拉克战争看土耳其与美国关系章 波 (4·12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兼谈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吴 磊 (4·17)伊…  相似文献   

11.
The emergence of an ‘American democratic empire’, rising from the global informational and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that has its epicentre situated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has produced a profound metamorphosis in world affairs. National power elites, including those in America, are confronting a dilemma. They are compelled to accept, favour and even defend the so-called globalis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avoid further erosion of thei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rocess is also directly threatening this same power. The paradox is that the US is the main promoter and defender of last resort of the new global ‘order’, which at the same time is restricting its own margins for sovereign action. The ‘democratic empire’ is thus fostering the rise of a democratic hegemonism at the expense of a ‘US hegemonism’. This democratic hegemonism is a gradually rising—and fragile—consensus on a proliferating set of perceptions and values, stressing individual freedom, responsibility and political and social activism. This consensus arises from the material possibilities of a more individualistic way of life and the increasing capacity of single individuals or organised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and local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is is a process that favours the empowerment of interest groups whose reference is no longer solely the nation-state. Hence, traditional power elites are progressively losing their ability to present themselves as the ultimate embodiment of a national ‘general interest’. The irony of the seemingly intractabl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S hegemonism and democratic hegemonism is that the actual spreading of the logic of the latter is closely dependent on US power and willingness to defend its own national interest. The greatest challenge for the coming decades will be the construction of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under democratic hegemony, so as to avoid a classic imperial self-isolation of the US—a situation that would trigger the inevitable demise of democratic hegemonism and, for the time being, of any order as such.  相似文献   

12.
国际制度中的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霸权、国际制度是今天我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焦点.国际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期规范性的惯例通过具体原因固定下来的制度;二是关于国际社会中资源、金融、安全等核心领域的利益分配的制度.而霸权则主要存在于后者之中,表现为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强大到能按其意志创建、维持和修订准则,也可能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大国家按其均衡利益制订、维护和修改准则,即"集体霸权".霸权与国际制度如此紧密的联系究竟源于何处?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三方面相结合的角度对之进行了集中剖析.  相似文献   

13.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该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运行仍然功不可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0年来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国际货币合作对于美元霸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者关于"经济霸权"的界定中,"能力"和"支配"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西班牙和葡萄牙为16世纪的地区性经济霸权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被一致认为是自公元1500年以来历史上出现的三个世界经济霸权国家.关于"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西方学者的理论可分为单因素决定论和多因素决定论,但从经济学视角看,则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因此,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美国学者近来提出的“绝对核优势论”入手,对“9·11事件”以来美国核战略的变化及其影响做了分析。从指导思想、战略手段以及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角度看,美国追求核武独霸战略有新的表现,这将对国际军事和军控格局产生多重影响。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核战略针对的主要对手,面临的战略压力将会增大。对此中国应客观分析,应多管齐下应对美国的战略压力。  相似文献   

17.
美元霸权对于美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使美国能够享有"嚣张的特权"。欧元诞生后成为美元"唯一的竞争者",也成为美国警惕和遏制的对象。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为继续维系货币霸权,利用国际货币体系这一机制向欧元区转嫁风险,具体做法包括金融机构在市场做空欧元、评级机构打压欧洲债务国、舆论唱衰欧元前景、政府拒绝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要求等。受此影响,欧洲金融安全受到严重冲击,银行业坏账大幅上升,欧元国际地位下滑,经济陷入"双底衰退",欧元区甚至一度面临解体风险。为保障金融安全,欧洲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建立欧洲稳定机制、银行联盟等手段加快弥补单一货币区的机制缺陷;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提升经济竞争力;欧洲央行政策弹性增加,更多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严格规范评级市场,尤其警告美国评级霸权。通过对欧洲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难以形成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意志"、整体战略资源有限、在安全问题上难以摆脱对美依赖等因素,欧元区维系金融安全的主要思路是"自我修复",针对美国的应对措施和能力有限。这意味着,美元霸权将继续是影响欧洲金融安全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8.
霸权·制度·战略——读《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治来 《国际观察》2006,78(5):76-79
二战结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世界权力结构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美国霸权的神奇性色彩愈发突出.然而,对于美国霸权在世界政治转型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已有的霸权理论模式("霸权稳定论"、"霸权周期理论"、"霸权转移论"等)未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解释,国际关系学界有必要对此而为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门洪华博士新近完成的<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以下简称<霸权之翼>)一书,[1]就是上述有益探索中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中东政策的非理性正在破坏它已维持数十年的同盟关系 ,正在更大范围内激起对美国的仇视与不满 ,美国的政策还使中东所有的合法政府感到无所适从 ,甚至危机四伏。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正在酝酿新的变化 ,一些国家的政策及行为模式也将面临调整。一场新的动乱正在中东地区生成 ,由于这场动乱由美国直接导演 ,而且美国自己也深陷其中 ,因此 ,这场动乱很可能成为美国霸权的陷阱。  相似文献   

20.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and its result--a severe recession--are spreading quickly across the world. Why has the US, the head of the world economy, been hit so hard all of a sudden? Or is the US economy indeed suffering so much? What impact does the crisis have on the future of US economic hegemony? Or will the crisis considerably weaken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US and thus change its relations with all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and the angl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risis on the future of US economic hegemony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