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预计未来五至十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趋于尖锐,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预计未来五至十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趋于尖锐,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最近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尹蔚民是在举行的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相似文献   

4.
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通过参与百村调研,笔者认为“就业状态”是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农民“就业状态”包括四个基本内容:就业环境、就业结构、就业能力和就业保障。笔者认为,从改变就业结构看,非农就业收入将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从完善就业环境看,各项政策的出台将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制度保障;从提高就业能力来看,各地正在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从促进就业保障来看,低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就业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5.
岳振  朱江 《当代贵州》2013,(21):30-31
就业是发展之要、民生之本、稳定之基。以就业优先为主线,实施力度更大的就业政策,强化质量更优的就业服务,打造条件更好的就业环境,提升就业水平,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贵州就业工作的核心。今年全国有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找到"饭碗",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正在逐年增大",未来五年高校毕业  相似文献   

6.
蓝芳 《求贤》2014,(6):46-49
国际劳工组织近日发布的《2014年劳工世界报告》指出,到20l9年之前,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仍将是全球就业市场的重大挑战,在对140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形势深入分析后,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收入水平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这句话对于描述我国就业形势而言,同样适用。从上半年的城镇新增就业持续稳定增加,到下半年的部分岗位流失,2008年,就业领域呈现出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新问题,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新举措,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在新的一年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矛盾相当突出。近20年来,我国经济虽高速增长,但就业弹性却低于世界一般水平,且呈下滑趋势。因此,在当前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强化就业优先理念,将经济发展由过分追求GDP的"增长优先"模式转变到注重GDP质量的"就业优先"模式上来,以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继樊 《探索》2005,(6):79-82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标对重庆市未来5年就业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就缓解未来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扩大就业岗位,提出了重庆市加快经济发展,应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建议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体现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表明增加就业仍然是现阶段我国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之一。尽管目前中国已经度过了改革开放以来就业最困难的时期,但劳动力就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本文总结了我国就业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政府部门促就业、提质量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伟国 《前线》2023,(10):17-19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关键是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加快实施终身学习战略;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视角看,关键是全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理性正确择业观,合力提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服务;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视角看,关键是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权利保障和就业条件保障,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杨红 《实事求是》2003,(2):61-62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业是民生之本 ,报告把扩大就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放在了突出位置。在我国 ,妇女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她们的就业情况 ,并积极寻求增加女性就业机会的对策 ,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 ,妇女的就业天地更加广阔1.领域拓宽 ,结构优化。在城镇 ,到 1999年 ,女职工已达到 4 6 …  相似文献   

13.
麦力斯  叶子 《实践》2008,(1):41-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亿万劳动者的一大喜事。为了使读者朋友及时地了解这部新法,我们采访了自治区就业服务局局长王又红。记者:王局长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这被视为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请您谈谈制定和颁布这部法律的背景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妇女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也是妇女获得男女平等权利的前提与基础。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回首中国妇女就业走过的曲折历程,展望今后妇女就业的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正确把握妇女就业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妇女就业历程回顾中国妇女就业的历程与共和国发展的历程是一致的。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了妇女就业权,倡导、优待女性就业,并以法律、行政手段吸引和组织妇女就业。社会也给女性以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怀,社会舆论把女性参加社会劳动作为妇女解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李敏 《支部生活》2011,(9):25-26
就业,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就业促进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城乡就业。截至2011年8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8.1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75.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77.1%;帮助4.68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完成年度目标的78%;  相似文献   

16.
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直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我市再就业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效。2002年,共指导帮助5.9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3年,成都市将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今年将新增就业岗位5 .5万个,努力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要完成这个目标,实属不易。如何解决就业和再就业以及怎样开发就业岗位,这些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成都市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就此,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就业和再就业情况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7.
康红波 《实践》2009,(10):33-34
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在各种影响就业的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供需矛盾,即劳动力总量大与社会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创造更多的有效就业岗位,而创业是产生就业岗位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牧川  郭绪雷 《党风建设》2003,(10):18-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当前,就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难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9.
劳动就业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前,农民被禁祻在土地上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农民进城就业政策开始转变,但其转变过程几经曲折和摇摆.从1984年开始农民获得进城就业机会后,经历了排斥、歧视、限制的阶段,直到2000年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后,农民才真正获得了城市自由就业权,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本文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就业政策演变过程的详细分析,认为政策设置必须尊重人民权利、市场规律和人口流动规律,社会政策必须与经济政策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较好较快地推动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残疾人就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残疾人就业仍然存在高失业和低参与并存的特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构建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模型,优化就业体制机制和就业环境,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