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三峡移民”是个泪别祖祖辈辈的生活故乡、曾为国家建设作出重大家庭财物牺牲的百姓群体。自2000年8月17日第一批“三峡移民”迁到崇明,至今已十多个年头。如今,他们在第二故乡崇明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境遇如何?近期,本刊特约生活和工作在崇明的黄启昌先生对此进行专访。黄启昌在崇明的多个移民安置点奔波往返,相约当地的政府组织,来到移民工作的田间地头,用笔和相机记录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他说:“我所描绘的,是崇明三峡移民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杜烨 《今日上海》2014,(11):30-31
崇明是上海的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农民还不够富裕,这是崇明“三农”当下的最大实际。加快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探索“购买服务”等办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摆在崇明农业发展路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杜烨 《今日上海》2009,(8):26-27
近年来,“三农”问题广受关注,如何让土地生金,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农村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上海的农业大县崇明通过引进新农技、培养新农民、开拓新思路等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各项科技扶持,帮助农民从单一的传统种植框架中跳出来,唱响了一曲农民致富的新歌调。  相似文献   

4.
崇明是上海的农业大县,“三农”工作举足轻重。 近年来,工商祟明分局从崇明三岛的实际出发,将服务“三农”作为一项特色工作来抓。早在三年前,崇明工商就注重注册制度的创新,利用“注册兴农”平台大胆开拓,在市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颁发了申城首张“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和首张“渔业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为崇明农村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渔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杜烨 《今日上海》2011,(9):36-38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崇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崇明登记在册的合作社已超干家,涉及粮食、水产、畜牧、蔬菜等多个领域。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个体农民单打独斗的局面,组织化程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对接市场的过程中,诸多合作社显现出“规模小、竞争力弱”等弊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上海绿笋芦笋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上海“首个吃螃蟹”的企业。  相似文献   

6.
黄裕 《今日上海》2010,(8):35-35
崇明芦橡,上海市民喜称“崇明甜芦粟”,属高粱别种,在崇明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明正德年间纂修的《崇明县志》上曾有记载,是崇明著名的土特产之一。  相似文献   

7.
崇明是上海17个区县中唯一的县,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随着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深入推进,崇明正步入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发展机遇期。如何为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如何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共崇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春源。  相似文献   

8.
日前,笔者到上海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上海崇明芦笋种植专业合作联社调研,该联社黄飞达理事长在介绍了该社近两年的发展历程后,十分感慨地说:没有工商部门登记制度创新的全力支持,就没有走联社抱团销售之路,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结算”,  相似文献   

9.
《上海机关动态》2001,(9):19-20
市委组织部评价中心党支部于日前赴崇明过了一次“了解移民工作,见证农村变化,坚定理想信念”的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听取“三峡工程移民”工作报告、看望移民家庭代表、参观农民新居等方式,感受在移民工作第一线的崇明县有关部门同志的精神状态,体验农村一部分先富起来农民的实际生活,从而加深了对我们党的热爱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现实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
杜烨 《今日上海》2014,(3):26-27
在崇明中兴镇要找黄成超,一点部不准。中兴镇镇域内外3.5万亩花菜地,只要“逮到”任何一个菜农,准都知道黄成超。在崇明,黄成超为啥这么有名?因为他是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因为他是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人?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村官”肯定是最接地气的。崇明向化镇的大学生村官郭帅,在资金、技术、经验都欠缺的情况下,带头创办“上海百凤家禽合作社”,采用林地散养方式养殖山东汶上芦花鸡,日产优质芦花鸡蛋超过6000只,销往凯农公司的8个上海门店、崇明各镇及各大酒店。同时“村官阿帅”牌芦花鸡蛋还作为崇明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展出后售出600余箱,受到市民的热捧。  相似文献   

12.
杜烨 《今日上海》2014,(9):18-20
度过成长的烦恼 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通车,70万崇明百姓欢欣鼓舞,出岛再也不用看老天睑色。为之兴奋的还有市区市民,“走,到崇明白相去”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热闹背后,崇明旅游业经历着成长的烦恼。上海长江隧桥未通车之前,崇明的日游客量为3000人次左右,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112万人次。  相似文献   

13.
黄启昌 《今日上海》2012,(11):48-51
如今,上海郊区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是指相同、相近或配套行业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联合的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是数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共同出资组建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至今年6月底,上海郊区的合作联社总数共有8家,其中最多的是崇明,占其中6家。  相似文献   

14.
杜烨 《今日上海》2008,(8):20-21
为实现上海在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索发展上海风电的可能性,近年来,崇明县切合生态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探索和示范,推广风能的利用。在“科技”的名义下,风能正在成为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新能源”。其中,位于崇明东滩的风力发电项目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上海》2009,(6):2-2
你知道吗?上海又称“湿地都市”!专家说,以《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统计,上海湿地的总面积近32万公顷,超出陆域总面积的50%还多。上海的湿地分江海岸湿地和湖泊湿地两大类,100公顷以上的有27块,主要分布在崇明东滩、淀山湖、南汇边滩、九段沙、扁担沙、横沙岛和长兴岛等处。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发展究竞应坚持何种路径?怎样形成氛围且持久不衰?坚持多年的“三下乡”活动对于营造农村文化氛围.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城乡沟通.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多年的实践证明,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关键要靠农民自己,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先进文化的享受者和建设者。有了内在的驱动,农村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给农村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杜烨 《今日上海》2009,(3):20-23
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和示范引导,崇明蔬菜已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花菜种植面积超过十万亩,位列华东地区之首,营销市场已“占领”大半个中国;崇明芦笋生产居上海市郊之首;瀛旭合作社的山药生产基地则坐上了“上海最大”的交椅。2009年,崇明县的特色蔬菜示范推广点将增加到13个,示范辐射面积则将达到2万亩。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上海》2010,(1):45-45
“崇明老毛蟹”,是上海人对崇明蟹的一种习惯叫法。事实上,该种蟹在生物学上的真实名称是“中华绒螯蟹”,因其两只螯上有着浓浓的绒毛,所以俗称“毛蟹”。“中华绒螯蟹”是一种有趣的回游性水生动物。每当春暖花开时,幼小的蟹苗(又称“大眼幼体”)会借助涨潮时潮水的自然推力,由长江口成淡水交汇处向崇明及长江口沿岸的河汉沟渠迁栖,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日长夜大,“大眼幼体”变成“扣子蟹”,再长大为“成蟹”。  相似文献   

19.
夏夜,海岛崇明和风温润,轻浪拍岸。上海石油零售中心崇明分中心的党员突击队再次出发,或在泵岛前值守,或在各加油站巡检,尽全力确保一方平安。今年7月,分中心党支部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突击队员的点滴事迹,背后是团队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20.
率先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次出台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的专项医疗补助办法;地方立法中首次允许农民合同制工人自愿缴纳月工资总额1%的失业保险费,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失业保险待遇;率先开展了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近年来,福建省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广大农民撑起了保护之伞。然而,我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处在起步阶段,仍显脆弱。如何有效回应农民的满心期待,让更多的农民公平享有社会保障,让社会保障的阳光普惠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