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用工具论的方法对隐喻作修辞学的研究.但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便会发现隐喻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隐喻式思维--人类童年期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所有的神话在其生成和传播的作用机制中都是以隐喻式思维为基础和背景的.考察隐喻式思维可以为研究神话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络·言论自由·未来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和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它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言论自由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在网络条件下,基于网络文化的言论自由正在对人类的政治生活施以影响,它将对不同的国家带来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论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辉 《工会论坛》2002,8(2):105-10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通过隐喻性思维来构建其概念系统 ,从而达到了解世界的目的。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该概念系统中。隐喻性思维还是人类语言创新和语义扩展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从认知学角度论述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并在文章最后探讨了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提出的“人本观”是人类社会认识论上的科学论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新话语”的“狂欢”特质是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参与意图、话语平台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多元性等语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话语”杂糅了多种文类特点,凸显了多模态、元话语、多级隐喻、多维互文等符号机制的表意功能和对话性的社会意义。看似无原则、无主题、颠覆一切的杂语式文化模式,蕴含着对权威话语独白形式的反对,更易为多声时代的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 ,“创新”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族的共识。不言而喻 ,加强创新思维的研究 ,既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也是以探求人类思维规律与思维方法为己任的逻辑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致力于思维科学各领域研究的江苏省逻辑学会同仁 ,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确立了两项由逻辑学会组织集体攻关的课题 ,其一是对邓小平理论这一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造的个案研究 ,其成果体现在张桂岳、王明宏…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和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语言的理解,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在阐述语境为何对隐喻理解产生作用的基础上,从语境的质量和数量上分析其对隐喻理解产生的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不是普世福音 ,但也绝不是潘多拉的盒子 ,它就像以往历史那样走进我们的视野 ,在这种化育历史的过程中却隐约诠释了人的实然存在 ,我们当学会以理解自己的方式去把握全球化 ,这样 ,文化的视角就变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文化、文明才使人学会真正生存 ,学会理解 ,学会按照类的方式来进入历史。在民族国家还依然有效的背景下 ,我们只能在渐弃血缘、地缘束缚但又不能完全做到的坚持中追问人的自性 ,但无论如何 ,我们一定要在坚持某些价值观的局限性中学会放弃 ,这种特定性的放逐也许才是走向人的普遍性的适当之路  相似文献   

9.
隐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公共话语中担任认知方式的表达媒介,是话语分析的重要考察对象。当前,多数聚焦隐喻的公共话语分析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展开。相关研究从具身体验角度考察了公共话语中概念隐喻产生的心理过程,但未描写和解释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网络创设。文章采用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以英文报刊对金砖国家概念的隐喻构建为例,考察公共话语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性。研究显示,隐喻语言在公共话语语境中自下而上形成系统隐喻、隐喻情节和隐喻叙事,三者环环相扣,受到话语目的、社会文化、语言语境及认知活动的交互施动。研究发现,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能有效捕捉语境中隐喻语言的协同表意,利于揭示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产生修辞论辩效果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萌发于社会文化的沃土中.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些经验和思维是共性的,即相同的喻体反映相同的文化隐喻;而更多的经验和认识则因文化不同而相异,即相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隐喻,不同的喻体反映相同的文化隐喻,不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1.
张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6):135-135,139
把神话尤其是中国的创世神话作为隐喻进行解读,在这样的阐释方式下,可以看到先民在对现实世界的成熟表达的同时,也附带了一种相对保守性的思维模式并比较明显的体现在我们的民族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2.
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现象,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  相似文献   

13.
编辑·杂家·学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倡编辑学者化,表面看有其现实意义,实质是对编辑工作的不认可。作为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编辑工作者,就应该有“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努力做一名杂家。  相似文献   

14.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三个主体。在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编辑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能不能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以及作者一编辑一读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编辑工作的成效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从1985年开设“人事心理学”课程开始,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已经20多年了。为了研究,我时常同国家行政部门或企业打交道,有过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合作,也有过互不理解。现在看来,科学家、官员、管理者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解决的要求确实有不同。科学家最渴望探索未知的问题,用严谨的手段论证自己理论见解的正确和解决问题的成效。政府官员和组织管理者则最希望解决当前迫切的政策和管理问题。政府官员对待解决的问题还有自己轻重缓急的排序。企业管理者最注重解决问题的实效,希望你能有现成的工具或解决方案,直接能用上,却不大关心你用的什么理论。当然,实际部门能想到找心理学家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毕竟是个进步。想当年,我研究内部分配问题时,接触过的企业管理者都感到不解:内部分配当然是个经济学问题了,心理学家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6.
治理·宪政·财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是一种新的政治型式,实现治理的关键是建立现代宪政制度或实现宪政制度创新,而宪政起源于对以私人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因此,从保护以私人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基本人权出发,实现宪政制度创新,是实现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鲁迅《伤逝》中的涓生、郁达夫的《茑萝行》中的"我"和郭沫若的小说《歧路》中的爱牟在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都选择抛弃妻子(或恋人)。叙事者试图告知我们:这些男主人公从主观上看都是无辜的,没有故意伤害妻子或恋人,他们又都或多或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认为自己在妻子或恋人面前是有罪的,并进行真诚的忏悔。然而这样的结论显然直接来自叙述人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方式。3个文本都以男性作为主人公展开叙事,话语的有意设计使得3位男主人公可以成功地掩盖一些对他们不利的事实,而夸大一些对他们有利的细节。这类人物心理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又有时代赋予他们的许多新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专政和执政概念内涵的界定上存在很大差别。前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通常与暴力和强制相联用,而后者指在不放弃暴力和强制的条件下,侧重于领导和管理。无产阶级政权从建立之初到得以巩固,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在强调专政职能的同时,工作重心应有一个从专政向执政的转变过程。执政能力,强调的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掌政权的本领,对执政能力的主体给予理论上的三维关照,并将其与治理能力相区别,突出党中央对地方党组织的驾驭能力,以及将地方党组织贯彻中央政令、维护中央权威的程度作为衡量其执政能力强弱的标尺之一,符合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善治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1.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的片面化   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标志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现代性所塑造的生存格局和制度安排日益使人陷入片面化.在商品经济阶段,人的发展达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水平.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交换价值所体现的财富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分配和消费也成了人的真正目的之外的事情.日常的生产、交换、分配是异己的,消费更是异己的,商品经济的全过程都是非人道的.在这种物化的价值坐标中,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颠倒了:财富被提升为目的,人本身被贬低为手段.商品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就越专业化,从业者就越片面化、从属化.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工人的劳动量有所减轻,但同时使得劳动越来越乏味.技术的进步成为折磨人的手段.商品经济借助于物质化激起人们的病态欲望,使人日益沦为物的奴隶,不断向物的世界沉沦.……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 ,《白牙》展示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对“文明”的呼唤。小说通过动物生活折射人类生活 ,表达适者生存引起的种种冲突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但作家的“文明”理想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太多的梦想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