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自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台湾农业便纳入日本殖民主义经济中,其间,虽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迈出了重要步伐,但台湾农业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萨苏 《法制博览》2011,(11):30-32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一次鲜为人知的军事行动,那就是北洋军阀政府的出兵外蒙和西伯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俄一片混乱,十月革命后,红军节节胜利,俄罗斯远东领土落入无政府状态,原来由俄国支持的外蒙古独立势力也顿失重心。中国北洋政府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一方面派遣徐树铮将军出兵西北,伺机收复外蒙古,一方面于1918年决定出兵俄国西伯利亚,参加联合干涉军,屏护三江,并进一步设法收复东北失地。  相似文献   

3.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内,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占据台湾后,先是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从台湾输入蔗糖与稻米,向台湾输出工业品与消费品。193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后,台湾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南进基地”,战略地位上升,殖民当局乃极力在台湾发展与战争相关的重化工业,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至1940年代,重化工业的产值已超过农业与轻工业的产值。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和台湾有着割不断的联系。1895年甲午之战,清政府战败而被迫签马关条约,割让宝岛台湾给日本,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声动中外。台湾被割让后,梁启超时刻关注宝岛同胞的境况,1911年他应台湾父老的邀请,终于如愿登上宝岛,“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油然而生,遂以其饱蘸爱国挚情的笔锋,倾吐了对台湾民众的热爱,披露了殖民统治的黑暗。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比较充分,但惟独其台湾之行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非 《台湾研究》2003,(3):66-71
日据时期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地经济的烙印。日本殖民当局出于经济掠夺的需要强加给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本经营方式,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战前台湾经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但是却进一步加深了台湾经济对日本的依赖,加强了日本统治者对台湾经济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欧美对日本法律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本近代法律制度的起源 日本的近代法律制度开始于明治时代。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学术、技术、制度等各个领域都向欧洲进行了广泛的学习,近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是其中重要的课题。 明治政府一直致力于宪法的制定,1882年,伊滕博文,即后来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去欧洲对各国的宪法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是1889年日本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以下称“明治宪法”)。这部宪法是以普劳伊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台湾经济掠夺重点的转变郭学旺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从此,日本侵略者对台湾丰富的经济资源开始了残暴的殖民掠夺,并根据其不同时期内的利益需要,对台湾经济实...  相似文献   

8.
李细珠 《台湾研究》2023,(3):98-110
清朝政府在台湾实行积极的经济开发政策,如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减免田园赋税、促进商品贸易,以及兴办洋务事业等措施,不仅大大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使闽台经贸圈形成,从经济上加速了台湾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使台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在严重的边疆危机中,清朝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在台湾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使台湾建省之后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也得以顺利启动。“台独”论者所谓台湾的近代化起源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罔顾历史事实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9.
1945年注定要在台湾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中国抗战胜利、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台湾的日历从昭和20年翻到了民国34年。盘据台湾50年的日本人无奈地撤走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接收大员来了,台湾人从“日本国民”回归到“中华民国国民”……。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日本人愿意拱手交出富饶的台湾岛吗?台湾人民有什么反应?代表中国前来接收的国民政府准备好了吗?结局如何?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斗争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斗争述论季云飞*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29日,日军开始进犯台湾,台湾军民不畏强暴、浴血奋战,进行了近五个月的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军事斗争。10月下旬,台南失陷、全台沦陷。11月,日...  相似文献   

11.
吴欢 《台湾研究》2013,(4):53-57
1914年北洋政府《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行政诉讼法制确立的标志,也被台湾学者公认为是台湾行政诉讼法制百年变迁的历史起点。但是此前和此后的五十年日据时期是台湾行政诉讼法制发展不可不察、不可回避的背景。随着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南京政府1932年《行政诉讼法》也被带到台湾施行,是为台湾行政诉讼法制史上的“旧法”时期。2000年台湾“行政诉讼法”大规模修正,是为“新法”时期。  相似文献   

12.
台日关系特点与日本角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与存在着一股国际阻力分不开,其中美国固然是解决台湾问题中最主要的外部阻力,但日本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历史上日本曾占据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统治期间推行“皇民化运动”。战后日本又以美国在东亚的核心同盟者的角色继续起着作用,1997年9月日本与美国签署了防卫新指针,更赋予日本通过后勤支援等方式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职能。日美防卫体制的这种变化,从而为日本以军事手段卷入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选择。可以预见,未来日本角色将较现在更活跃,更值得关注。台日关系和日本在台湾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台湾光复五十周年与台湾的未来[台湾]廖天欣一、光复五十周年的回顾一九四五年春,美国空军在台湾上空投下两种传单,一种是《开罗宣言》,一种是《台湾之将来》,传单署名“马尼拉的台湾同胞”,大意是说:日本即将投降,台湾即将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的桎梏回归祖国。回归...  相似文献   

14.
1895年清政府迫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明治天皇政府遂即设立“台湾总督府”。从此,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台湾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中,日本为了维护其殖民利益,实现在台湾的永久统治,不仅设立了完备的军事、政治、经济体系,而且还设立了完善的殖民教育体系,以奴化台湾人民的思想,麻痹台湾人民的斗志,消除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法制博览》2010,(7):50-51
1945年日本投降,苏联红军8月9日出兵我国东北,斯大林并未在事前通知我党。所以,我党我军各大战略区的领导同志和高级将领们,因为参加党的“七大”还集中在延安,“七大”歼完又参加了一系列的会议,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日本内阁正式决定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员,基于目前美军在伊拉克频繁遭到恐怖袭击,伤亡惨重,日本国内反对出兵的呼声始终令政府骑虎南下。《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存在为日本自卫队创造了许多向世界最强大的美军学习的机会。美军是一支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军队,通过比较两国军事训练可以了解日本陆上自卫队与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差别。本文原载于日本《军事研究》2003年第9期.作者加藤健二郎通过仔细对照日美两国地面武装力量作战之异同.客观反映出在美国一手栽培下发展起来的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实际战斗力。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台湾政局发展评析*刘佳雁1997年是岛内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第四次“修宪”和年底县市长选举展开激烈较量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通过“修宪”正式确立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宪政体制”,向“实质独立”之路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修宪...  相似文献   

18.
台湾经济何以挺过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王建民*引言1997年7月初由泰国汇率制度改革引发的以货币贬值为导火线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东南亚地区,接着向香港、台湾延伸,进而冲击韩国,再回头重挫印尼,经济大国日本也没能幸免。这场对东南亚、整个东亚、甚至全球经...  相似文献   

19.
舒萍  李月 《台湾研究》2008,(6):40-45,51
纵观战后50余年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台日贸易以及日本对台湾的投资对台湾的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起步期,日本曾经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随着日本及台湾经济的发展,基于台日在经济发展阶梯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日本逐渐成为台湾主要产业技术和关键零配件的最重要来源地和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分析显示,日本对台湾的贸易和投资对台湾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且持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蔡放波(一)“皇民化运动”的背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次年4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诸岛割让予日本。日本帝国主义占据台湾后,面对异族残酷的殖民统治,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