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冠杰 《学理论》2012,(1):40-4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奇葩,它使落后国家短期内走上工业化道路。面对苏联社会中的严重矛盾,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开辟新局面。他在苏联尚未作好改革准备的情况下,短期内进行全面改革,最终无力控制局势,导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极具影响力的重大国际性事件,但是两国改革的结局却截然相反,苏联的改革没能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中国的改革却使得国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主要通过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中苏两国的改革进行比较,对两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大二公"的苏联模式曾被当作唯一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移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的显现已被历史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表明:判定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而不是公有制所占国民经济比例的多少。只有回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4.
苏联斯大林模式曾被视为"正宗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也曾照搬过这一模式。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80年代着手改革开放。现在,僵化的苏联模式已经死亡,蓬勃崛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扬弃并超越"了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程永锋 《学理论》2011,(18):26-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能因为其最终走向败亡而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更不能因此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悲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层次原因,是这些国家认识到了并企图努力克服苏联模式的体制弊端。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局,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研究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共兴共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开辟、拓展并且越走越宽广的。  相似文献   

7.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但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都失败了,唯有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且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同是社会主义改革,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邓小平理论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苏联宣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度成为二战时期抵抗纳粹的中流砥柱、二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精神领袖和冷战时期美国最强大的对手;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帝国竟土崩瓦解了。苏联的解体引发了人们的深思,然而正是此时,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总结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源,有利于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根源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实践根源是苏联模式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认识根源是对资本主义的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10.
种种迹象表明,戈尔巴乔夫执政3年来,苏联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作了某些调整。 这表现在: 第一,纠正过去对形势的错误估计。过去,苏朕一直宣传现在的时代“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社会主义是第三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等等。但近30年来的历史证明,苏联的援助和支持并没有使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严酷的事实使新一代苏联领导人认识到,苏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