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洋 《理论与当代》2014,(11):40-41
正《汉语常用大词典》对"关系"的解释有六项,1基本义: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2人和人之间的联系;3值得注意的地方;4泛指原因条件等;5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6关联、牵涉。而本文要探讨的"关系"一词主要是前两种解释,侧重强调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社会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界定为:个体或若干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某种性质所构成,或者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或者二者兼之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关系,是表示事物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与 人、人与物之间的某种联系。人际 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 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吸引或 者排斥,融洽或者对立,信任或者 戒备等心理关系的表现。上下级关 系,是人际关系中主要的一种关 系,这种关系协调了、和谐了,有 利于领导活动的成功,有利于领导 集体的团结,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在法律解释方法中,为规避"同案不同判"现象,法官要正确有效地解释法律、适用法律。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的法律解释方法各自有其侧重点,所实现的基本价值也不同。因此,解释者必须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价值或利益关系,反复权衡,不断考量,以最终选择其中某种解释方法。实践中,注重法律解释方法的位序排列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同案不同判"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都产生信息。信息对人类社会极为重要。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从未离开过对信息的获取、认识、利用。  相似文献   

5.
场域、惯习和实践三个要素构成了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核心问题是解释实践,即通过"场域——惯习"的关系来分析人们进行某种实践或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既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实践上又要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这种体现和融入是一种包含了外在性内化与内在性外化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分析框架内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横向政府间关系是横向的两个以上的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省级政府之间、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之间、中央部委之间的关系为典型,网络型的多元地方政府和多元中央部委之间的关系是探究重点。横向府际关系往往是以多元杂糅的方式纠缠在一起,"条块分割"难以解释多元府际争议。本文基于法理学拓展横向府际关系研究领域,提出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亦属于府际关系内容,以多元的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之间关系举例,以完善和补充府际关系的研究范畴;本文力图从法制不健全、司法不独立、职能不清晰、竞争不规范、公平难保障等方面追根溯源,将府际关系协调纳入宪法条款,促使政府依法行政进而实现政府再造。  相似文献   

7.
一种意见认为,联系所反映的是各种事物、现象、过程以及每一事物内容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其基本意义就是相互作用;联系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形式是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联系贯穿在整个辩证法中,成为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四重奏     
做理论的,关键是要做出理论。我理解的理论很简单:它是解释事物"是什么"的那种东西,这个"东西"是一套逻辑系统。凡是给某事、某物、某种现象下一个结论即定义,你就是在制造理论  相似文献   

9.
比较,是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它通过对彼此联系着的不同事物或虽是同一事物但在发展过程中的前后差异的对比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由此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结论。在思想教育实践中,将比较方法运用于其中,可以通过两种或多种彼此联系着的不同事物的各自特点、属性进行比较。也可以根据同一事物在发展链条中前后环节的不同进行比较。从中引出正确的判断,使受教育者正确地分  相似文献   

10.
在法律解释方法中,为规避“同案不同判”现象,法官要正确有效地解释法律、适用法律。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的法律解释方法各自有其侧重点,所实现的基本价值也不同。因此,解释者必须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价值或利益关系,反复权衡,不断考量,以最终选择其中某种解释方法。实践中,注重法律解释方法的位序排列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同案不同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竞红  乌小花 《实践》2008,(11):19-21
民族关系是一种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动着的社会关系,"新"与"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演替,任何"新"的因素的出现,都与"旧"因素有着或明或暗、或远或近的联系,而且一个常态的社会在民族关系发展中追求的是"新"因素对"旧"因素的扬弃.中国目前的民族关系中实际上也是新旧并存,由于新问题不断出现,旧的问题还在解决之中,因而呈现出的便是喜忧相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曾祥云 《学习论坛》2008,24(6):65-68
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正名"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学术理论.名即事物的名称符号,名实关系是名称符号与事物之间的指称关系,名学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语词符号理论.它的主要论题包括名的本质、作用,名的分类,名的规范化,命名的原则,兼名的构成,用名的原则,名与名之间的关系等.以汉语言文字系统为背景的中国古代名学,在符号类型、指称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与其利益相关。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和谐的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既能得到满足,又能相互尊重各自的利益。当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谐时,社会才会处于一个较为和谐的状态,而当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冲突,利益和谐格局被打破,特别是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社会就会处于动荡的状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抓住了利益关系,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也就把握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不同国际政治理论对中日美关系建构与演变的三个事例进行解释和预测,并对不同的解释结果进行反思,通过对各种理论比较分析,讨论这些解释的矛盾与缺漏。国际政治理论的未来发展轨道:一是更加关注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将这些不确定性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二是理论解释的逻辑呈多样化趋势,行为体和国际体系更多地被认为具有多种发展规律与可能性;三是理论性质动态化,国际体系与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由单向的逻辑解释,转向双向。  相似文献   

15.
怎样看待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如何才能取得二者的一致?这个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欲速则不达”、“好心办坏事”、“事与愿违”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弄清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求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定动机推动下的行动总要产生某种效果,一定的效果又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同某种动机相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某种动机。动机是尚未实现的效果,效果是现  相似文献   

16.
在列宁的著作中,给一些概念、事物所下的定义颇具哲理性,有很深的哲学意蕴。本文通过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定义、关于事物的"完整的定义"的分析,说明了列宁的这些定义对全面深入地把握概念和事物的本质,以及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具有的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是辩证思维方式的具体化和深化。确立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 ,需要有一个使旧的思维方式不断向新的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自觉地实现从唯上、唯书型思维方式向唯实型思维方式转化 ,实现从封闭型思维向开放型思维方式转化 ,还要把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结合起来 ,如此等等。任何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方面看 ,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从系统观看 ,每一事物都是立体的、网络或结构的系统 ,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如何 ,与系统的内外关系、纵横关系、要素之间关系、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对不同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访谈,重新考察改革前30年国营企业内部的政治生活,重点探讨工厂车间干部与群众之间以及积极分子与普通工人之间的日常关系。本文质疑"新传统主义"理论在解释改革以前中国国营企业内部微观政治生活的有效性,认为干部与工人之间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庇护与依赖关系,但强调当时车间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也受到诸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的制约。文章最后提出"单位社群主义"的概念,用来解读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的日常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涵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事物永恒发展、事物普遍联系、事物矛盾运动和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等原理,是我们科学认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内容的方法论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释和分析"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有利于我们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更好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人和自然关系的分析,提出人和自然的关系,应是“统一与和谐”的关系,并且,展望人和自然“统一与和谐”关系的今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