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际     
《南风窗》2014,(12)
<正>周边美拟在韩部署反导系统美国五角大楼高官5月28日证实,美军已经启动选址工作,意欲尽快在韩国部署一套高级反导系统。这位官员还表示,美日韩三国将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间隙举行防长会议,讨论朝鲜威胁,暗示在韩国部署反导系统将成为一项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8日表示,中方认为在这一地区部署反导系统不利于地区稳定和战略平衡。韩国国防部对部署反导系统一事表示否认。  相似文献   

2.
周边     
《南风窗》2012,(25):21-21
曝白宫人士8月秘访朝鲜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美国官员们8月份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访问了朝鲜,"航路与4个月前(朝鲜发射远程导弹之前美国官员)访问朝鲜时一样"。外交消息人士表示,这很有可能是为了在11月的美国大选前,抑制朝鲜不进行武力挑衅。而在美国大选之后,朝鲜立即开始了从平壤山荫洞兵器研究所将远程导弹部件转移到西海东厂里导弹基地等活动。据分析,朝鲜目前正在进行发射远程导弹的最后阶段准备工作。这可能是为了对"12·19"韩国大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闻眼世界     
《南风窗》2008,(8):15-15
3月25日,白俄罗斯副总参谋长彼得·吉洪诺夫斯基表示,白俄将在委内瑞拉修建反导系统,修建期将为6年。这正好与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时间相吻合。对于白俄出面替自己用实际行动抗议美国,克里姆林宫的反应相对冷淡。据俄媒体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导弹防御计划的刺激下,美国的地空导弹系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美国研制出了“爱国者”PAC-3/3系统,成功将PAC-2导弹和PAC-3导弹融合为一体,同时具备了低层反导和反飞机能力,顿时名声鹊起。2003年,美国和以色列利用“爱国者”PAC-3和“箭”2两种反导型地空导弹组成中、低两层反导系统,并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  相似文献   

5.
虽然双方都乐见"削核",但是"削核"的底线并不一致。莫斯科希望达成"战略均势",即"以最小开支维持与美国在进攻性战略武器领域的力量均衡"。而华盛顿宁愿将双方核弹头减到最少,以便通过发展反导系统等措施,实现美国"非均势"下的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6.
朝核问题的紧张情境中,中国对朝鲜的政策正面临着重大考验。朝鲜核问题再起波澜:2月10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宣布“无限期中止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声明还说,朝鲜“已经制造了用于自卫的核武器”,以应对美国的敌对政策。一年之计在于春。当东亚主要国家的国民沉浸于歌舞升平之际,朝鲜却宣称自己拥有了核弹。这反映了这个东亚小邦高超的议题设定能力,它比别的国家更懂得一年之季在于春这一箴言的含义。有关当事国不得不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16)
正朝鲜半岛南北向长约1100公里,计划于明年底部署在韩国的萨德系统,选择的是探测距离600公里的终端模式。但萨德入韩,不可避免会损害中韩战略互信。韩国与日本最近的两大事态,给东北亚一隅重新罩上冷战式的阴影。7月8日,美韩两国共同宣布,美国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以应对朝鲜的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弹道导弹的威胁。7月10日,日本自民党与公明党执政联盟,在参院选举中获胜,使国会中"修宪势力"迈过提议修改宪法所需的2/3以上议席门槛。萨德入韩,不仅会加剧半岛紧张局  相似文献   

8.
为抵御美国战略导弹威胁,苏联在70年代中期基本建成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完整反导弹系统。90年代初,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防空部队在沿用苏联时期的双层大气层内外反导系统的同时,另外部署战区级反导系统,可对射程2500公里以下的战术弹道导弹实施拦截……  相似文献   

9.
美国计划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已成为当前美俄关系的最大矛盾焦点。虽然美国声明这项计划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欧美免受来自伊朗的远程导弹攻击,但俄罗斯认为这种解释只能哄哄天真的孩童,因为伊朗至今根本不具备远程导弹攻击的能力,既然连前提都不存在,那么又何以谈得上要防御呢!显然美国此举是另有他图。从地缘角度来看,美国在俄罗斯家门口的东欧地区部署反导系统可收一箭双雕之利:既能监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底,一条震撼性的消息将美俄之间的关系推入波谷:美国准备在东欧建立“针对伊朗”的导弹防御基地,其中,美国将在波兰设立导弹拦截系统,部署10枚地基拦截导弹;在捷克部署先进的反导雷达系统。毫无疑问,这是美国在北约东扩后继续蚕食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最新动向。因此,该计划甫一公布,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俄罗斯方面态度极其强硬,俄政府立即宣布将在短时间内,提升反导防御能力,重建曾在冷战时期名噪一时的全空域防空反导体系。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遏制之父"的美国著名"苏联通"乔治·凯南,在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制定东亚政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这集中体现在美国对华政策与对日政策的调整与制定上。本文对凯南作为"苏联通"参与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制定这一历史现象加以论述,以此分析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某些特点,并对凯南有关中国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实力地位的认识与判断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13)
正相比奥巴马,金正恩似乎更有战略耐心。仅看到朝鲜的"凿洞外交"碰壁,不考虑朝鲜在发展核武与经济"并举路线"上的战略耐心,无助于打开朝核问题僵局。6月1日,美国财政部把朝鲜定为"头号洗钱机构"。奥巴马政府的这项措施意味着,任何与美国金融机构有联系的银行,如果与朝鲜有业务往来,都有可能面临美国的制裁。这类制裁被称为"次级制裁",即制裁"与被制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07年后,美国为了继续保持核战略优势,遏制其他国家可能对其形成的挑战,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加速了在欧洲地区部署反导系统的步伐,导致与俄罗斯的矛盾加剧,双方展开了新一轮的反导博弈。俄利用总体国力回升之势,加大与美抗衡力度。美则无视俄方利益,坚持其反导计划不动摇。俄美新一轮反导博弈使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对世界军事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复活俄罗斯《独立报》2004年12月10日报道,11月29日,在有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的俄罗斯国防部会议上,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汇报,在萨雷萨甘发射场成功发射了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反导导弹"。他补充说,国防部将继续改进俄罗斯A-135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正如俄战略火箭兵一位高层人士向《独立军事评论》提供的消息所说,在萨雷萨甘发射场进行了A-135反导防御系统的试验。但具体是哪一种反导导弹,他没有  相似文献   

15.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09,(16)
朝鲜失意不结盟运动峰会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7月16日在埃及举行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结束后,朝鲜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金永南凄凉地离开。在当天通过的《联合宣言》中,最终没有写入"反对六方会谈"和"谴责美国"  相似文献   

16.
媒体链接     
《南风窗》2002,(21)
全球惊栗 死亡的钟声敲响了,本·拉丹宣称的圣战还在继续。如果运气足够好,巴厘岛的惨剧将会及时地加强东亚的反恐战线。因为,针对以宗教为旗的恐怖主义之战,很大程度上属于穆斯林的内心斗争。而朝鲜招供核计划并不足惧,那或许是与美国坦诚谈判之需,而且朝鲜周边强国都有足够的杠杆和理由迫使其非核化。  相似文献   

17.
美国战略东移考验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志华 《南风窗》2011,(25):80-81
美国在东亚的一系列动作,本质上带有防御性的特点。对于周边国家,中国没必要无谓地"示强",但也不能过度地释放善意,关键是要做到立场坚定,向外界展示自己是有底线的。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从夏威夷APEC峰会到巴厘岛东盟系列峰会以及东亚峰会,国际政治进入"亚洲时刻"。而无论是11月12日开始的APEC峰会还是11月19日闭幕的东亚峰会,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而且这位主角的大多数台词都与"重返亚洲"有关。更为关键的是,在国际舆论看来,美国这位主角的剧本几乎都围绕"中国"展开。对于美国主演的这幕"王者归来"大片,中国不会感到轻松。军事上,美国在  相似文献   

18.
于英红 《南风窗》2010,(25):80-82
<正>奥巴马的初两年还处于理想主义的状态,强调多元、尊重,两年后语调回归到小布什的普世价值,反对"没有自由的发展模式";在盟友侧重点上,也在考虑利益的同时注重符合美国价值,说明奥巴马在外交上转向现实主义。11月23日朗鲜人民军与韩军的相互炮击,造成在延坪岛举行护国军演的韩军陆战队员两死多伤。正在东亚访问的美国总统朝鲜问题特使博斯沃思,想必会趁此机会劝说北京不要再继续援助平壤,而刚刚经受中期选举打击的奥巴马,则会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在美国对外安全战略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凭借超级大国的地位及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绝对优势,美国不断调整其东亚安全战略,力图主导地区安全事务,在东亚扮演霸权国家的角色,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服务.  相似文献   

20.
战后美国在东亚地区建立的以双边主义为基础的安全同盟体系即"轴辐体系"是美国亚太政策的支柱,但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一体系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冷战期间,双边主义的组织模式与东亚权力分配格局相吻合是"轴辐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石。冷战结束后,东亚权力分配格局向"多节点结构"转型,推动东亚国际秩序向多边主义导向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使"轴辐体系"的双边主义组织模式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多边主义取向之间出现结构性错位,进一步凸显了"轴辐体系"的两大弊端即"残缺性"和"外部性"。对此,"轴辐体系"难以有效应对东亚面临的多元安全威胁,东亚的长期稳定仍需要建构一个与"多节点结构"相匹配的兼具"内生性"和"完整性"的区域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