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看待文化“三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提升对文化发展作用、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正确看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国文化三种文化;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是根本依靠力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传统文明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历史自信、在创新发展中重塑历史自信,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是激活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确证。开创文明自信的新篇章,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发扬先进文明,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中华文明开阔的世界意识。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相结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从不同维度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丰厚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文化自信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璀璨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辉煌,要坚持实践标准,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坚守精神实质,传承弘扬丰厚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源泉和底气的重大命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源”。做到文化自觉与强化文化担当、做好文化传承与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传播与保持文化定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铸魂,这源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特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筑牢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在实践当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包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培养文化自信人才。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能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应该从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探索上、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上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乐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四个课堂”,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网络课堂”有机融合,有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统战文化要处理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三方面的关系。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传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推进文化、民族和国家、政治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岭南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还在加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90后大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为做好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的引导工作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和时代要求。文化自信承担着用先进文化、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责任;承担着通过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责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文化自信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必须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李普涛 《理论前沿》2005,(10):31-32
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文化霸权主义是一个突出的全球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任何民族只有向世界奉献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遏制文化霸权,共同构建世界文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对文化的总体特质、价值指向和未来路途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却没有引起文化哲学足够的关注.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文化生态研究应致力于对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各种文化关系的探讨,并以此作为解读文化演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但仍然相对失衡,培育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将是今后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化安全与文化主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晓娟 《理论前沿》2003,3(1):28-29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发生了变化,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安全观,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新的方式维护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主要是指超越本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当今国际关系日益受到更为繁多、更为复杂的权力体系的作用和影响,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也正在成为国际关系中继安全贸易之后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冲突引起文化安全问题。经济全球化中,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文化一元化的威胁。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健全文化安全管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6.
The rise of cultural studie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cultural sociology,on the one hand it brought “culture” turn of sociolog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ought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urn to “Cultural Sociology”, in the double “turn”, the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imagination of cultural sociology,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gender, popular and mass culture, fash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e, have also been greatly expanded.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本质上就是争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切认同的基础,文化统战工作就是要增进广大统战成员的中华文化认同夯实共同价值基础,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最广泛联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厚重,具有四大特点:一、具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二、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三、具有持重、节俭、尊崇礼仪、讲求信义的性格特征;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同时也具有不易变革的弱点。山西民俗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生存危机。近年来,山西民俗与社会经济、文化挂钩,一些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和弘扬。山西民俗资源保护工作,应做好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支撑。基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视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由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必将实现国家复兴的民族信心、体现了承继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彰显了中国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信心,更在于它使中国领航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从容治理全面展现出来。深入和系统把握文化自信何以能够坚定支撑中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有新作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文化思想为当代中国文化确定了发展的坐标 ;指明了当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邓小平文化思想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 ,对中华民族当代文化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