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技术的创新不仅使数字化产品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改善文化的呈现形式,促进文化消费的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创新提高文化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促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的融合,促进了文化消费的日常化。电子技术创新提供便携式的电子消费终端,而软件技术的刨新增强消费平台进行交互式的能力,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分众化。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并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各环节,才能增加文化消费的总量。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是真实、客观传播社会信息。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普通民众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消费。[1]网络媒体是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体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一样,都是传播信息的渠道。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3.
微文化场域下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多元化,传播信息的碎片化、简洁化,传播模式的分众化、圈群化,使得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呈现出多重困境。微文化场域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与时俱进,加强与微文化相适应的培育路径创新,提升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具体路径包括:生态调控,全力营造明朗"微空间";观念创新,加强政治认同"微教育";力量整合,打造新型培育"微队伍"。  相似文献   

4.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需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平台,以提高供给服务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供给。目前,我国的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要突破基础设施均等化程度较低、资源内容精准化程度较低和服务环境管理精细化程度较低等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供给服务的市场化参与程度较低、需求采集机制的精准化程度不够及相关法律保障法规和政策涉及内容较少等。因此,应从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提高数字化需求采集和预测技术的使用率、普及率,完善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相关法律政策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的构建提供多种优势。我们应针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素养主体支撑不足以及数字传播内容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筑牢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设施保障,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其传播内容和空间,助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走上更便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面对网络舆情,我们该怎么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从而使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科学化解舆论危机,努力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绿色空间,已成为当前各级党政干部面临的现实课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现代媒体在飞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打破原有的传播模式具有了后现代的话语。在它的引导、控制、传播中深刻影响和促进了现代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其由物质消费转向符号消费,并具有时尚性、快速性和融合性。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现代消费文化矛盾重重,现代媒体的强势渗透宣传引发了人们对商品符号的拜物倾向、奢侈性的消费、以及在消费中主体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8.
黄建华 《先锋》2023,(5):48-52
<正>01打造十大特色消费场景国际潮购川酿佳肴余音绕蓉今夜无眠熊猫家园天府文化和美乡村会展博览运动赛事天府绿道02培育十大新型消费平台线上购物生活服务社交娱乐反向定制消费金融供应链协同算力交易智能网联国际消费国际传播03推进十大领域消费创新培育消费品牌激励绿色消费创新数字消费创新金融赋能拓展进口消费优化跨境消费培育市场主体包容审慎监管强化区域合作创新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网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网络化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网络的发展,将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达到发展和创新。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尤其是不良文化通过网络更易传播,对此必须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预防对策。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征(一)网络文化的含义。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又称赛伯空间文化。这是1984年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他的科幻三部曲小说里,新创的一个奇怪的用语———“赛伯空间”。赛伯空间是思维和信息…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传播属性意味着文化天然地是流动变化的。文化的发生首先具有地域化的特征和前提,而文化的传播通常要经历去地域化和再地域化两个前后接续的过程。在去地域化和再地域化过程中,特定地域的地方文化越过一定的文化边界,跨入或融入他文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强力推动,文化传播和文化接触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的结果。狭义的媒介文化指与特定媒介形式相关联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如电影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传播与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清胜 《探索》2004,(1):67-69
我国科普工作正在由以往单向的科学知识普及发展到双向互动的科学文化传播阶段。科学文化传播肩负着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双重历史使命。我们应将科学与社会主义在文化上紧密结合起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科学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科学尽快从“物化”、“神化”的历史阴影中走出来,加速实现科技人化,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进程是一个传统文化吸纳科技文化、弘扬科技文化的过程。以"科技文化普及"的用语能够很好地涵盖我国《科普法》界定的任务;科技文化普及能力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怎么提高科普工作的绩效;加强科技文化普及工作是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基本方略;科技文化普及的复杂性与效率问题呼唤创新发展思路;面对当代信息科技革命和信息传播革命,费省效宏地加强科技文化普及工作,要充分运用数字化媒体技术,以此构筑先进的科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传播体系,推进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希贤 《探索》2000,(4):60-62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根本。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决定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创新知识技术,创新思想、创新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礼平 《唯实》2010,(12):38-42
网络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从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转化做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传统文化有序、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审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当前要为红色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拟态环境”,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塑型”,从而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氛围。通过开辟红色文化的自媒体传播路径,发挥流行歌曲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红色文化传播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推动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创新。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我们要从培育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内容和传播载体,完善文化创新体制和制度等方面努力,实现先进文化建设质的飞跃,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燕 《学习月刊》2014,(8):91-93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无疑对出版界创新思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正前所未有地蓬勃发展,信息消费热潮席卷而来,已逐渐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史文化弘扬的主旋律受到文化思潮多元并存的干扰,党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受到网络技术开放性的考验,党史文化的育人效果受到网络参与无序化的消解。因此,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遵循历史的发展和传播的规律、要准确把握党史文化丰富的内涵、要用好管好互联网这个阵地。  相似文献   

19.
潘谷平 《唯实》2022,(8):29-31
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文化产业新业态集群,具有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时代特征。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数字技术支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期间推动江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篇章的核心动能。一、江苏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政策文件有支撑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使核心价值观自信得到不断彰显。而文化产业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要显现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消费,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要落实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诉求上,要在文化消费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以文化精品支撑文化品牌建设,以文化精品引导文化消费趣味,以高质量的文化品质和健全的审美情趣满足大众差异化、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文化精品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在当代文化创造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