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传统的大同、小康是中国人民的社会理想和现实追求。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以此为根据,对世界明进行把握,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以现代化为主题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但他们没有找到建设小康、走向大同的实践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从而导致了实践中的失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了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武夷樵 《前沿》2004,1(12):199-201
现代化是在对传统的创新中实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承和超越了千百年来 ,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大同向往和小康追求 ,并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精神。它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社会理想的全面创新 ,而且适应了“第二次现代化”的要求 ,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政策》2003,(2)
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这个词语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相似文献   

4.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用语中。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新世纪初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初期江苏的新目标。必须再识“小康”。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美好梦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继承与超越。如果说大同理想、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乌托邦”,那么,中国共产党则不仅有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而且也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社会理想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小康辞典     
《传承》2003,(1)
小康小康,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  相似文献   

8.
共产主义和大同社会是两种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社会理想,二者既有本质性差异又有特殊共通性,它们在特殊的历史际遇下共时态地出现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同时受到两种社会理想熏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理想建构的过程中,把两种社会理想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要义,又融进了大同社会理想的文化元素,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异融合的具体路径和特殊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源和逻辑依据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它又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差异融合的当代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札记》中的《礼运》篇,有一段关于所谓“大道施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情景的描述。尽管它是藉古代传说而附会的一种社会理想,但是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先进思想家,成为他们为解救人类社会苦难而热烈向往以至追求的最高目标。现代史学界,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思想优良传统的“大同”理想,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内在因素。本文意在简要回顾一下这种关系,以有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奋斗不息。“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列宁说过:“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阶级社会,出现过发达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阶级的产生和剥削形式的更替,  相似文献   

10.
大同是儒家以"天下为公"思想为基础设计的理想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这一梦想也是以大同来表述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又因与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上的高度契合,使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现代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如何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成为重要课题。中国梦是大同理想的现代转化,它对重构国际秩序可提供新的世界政治理念与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面对近代以来中西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局势,经学家廖平通过构建大同理想来寻求救国之道。在"救孔"就是"救国"的信仰下,廖平所建构的大同理想乃是以孔经为中心的理想社会。在廖平看来,大同就是以将孔经推之海外以实现天下大一统,且需经历三次三统循环方可实现。根据三次三统循环,廖平指出中国已处于小康,而西方尚处于野蛮时期,然中国文弊颇深,从而主张学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之质,通过文质互易以进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大同社会。虽然廖平的大同思想有着中国中心主义之嫌,然作为一种学说,其大同思想与同时代的各种各样的大同思想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有识之士积极以大同来设想与规划未来的高潮。  相似文献   

12.
富裕了的农民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图为浙江龙港镇农家子女举行200架钢琴大联奏活动。本刊资料小康的概念最早源于《礼记》,是儒家提出的相对于“天下为公”,“大同”而言的一种社会。后来则作为比较充裕的家庭经济生活的描述。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小康被定位为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发展阶段。1979年底,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小康构想,他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周海涛 《创造》2023,(4):47-5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大同”“平等”“和谐”“公平”理念,既是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也体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对构建美好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4.
范朝礼  殷雪青 《群众》2011,(11):32-34
小康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个民族情结,是历代仁人志士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是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历史聚焦到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呢?如何正确把握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在《大雅·民芬》中有“民亦老止,汔可小康。”其后,小康的含义不断被扩充发展。到西汉时,《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小康”已经成为与“大同”相对应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简言之,小康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位一体"目标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和积累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目标模式的每一次拓展与深化,都是对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实践、新问题,作出的新的科学回答.在此过程中,我们党深化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17.
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发展观和理想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小康社会思想符合唯物史观,从小康社会的科学向度分析,它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的逻辑演进,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小康社会的价值向度分析,小康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再次上升为理论,始终观照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思想的逻辑进程表明,这一思想由初创到发展和完善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其全面建成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目标,把理想变成中国人民正在实现的跨世纪工程。正是在转移到现代化建设道路之后,中国在面对时代潮流和形势变化时,有着从容的精神准备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光明前景,是对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好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大同思想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遗产和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理论思想溯源,其“天下为公”思想、“以民为本”思想、“平等均分”思想等很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并实现其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目标,把理想变成中国人民正在实现的跨世纪工程.正是在转移到现代化建设道路之后,中国在面对时代潮流和形势变化时,有着从容的精神准备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光明前景,是对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好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