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性"与"理性"足可以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本体精神。在当今"文化失语"与"话语重建"的背景下,张胜冰教授新著《诗性与理性》致力于中西文论的本体精神探求,尝试在对话中重释传统,走一条中西诗学在当代的文化整合、融通互补的新路。对话包括"对古典诗学遗产的再阐释"和"理论心态的调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3.
无锡蓝藻事件不仅直接凸显了太湖水资源的危机,同时也摧毁了江南文化赖以存在与重建的现实基础,使江南美学与文化在当代陷入严重的"无根状态".无锡蓝藻事件不只是水环境单方面的生态灾难,是江南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陷入现代性困境的象征;由于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因而也再现了中国审美现代性出现的深层危机.无锡蓝藻事件使人们痛感古典江南的失落与古典美学话语的虚幻,但也给江南美学如何完成自身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现实契机.在巨大的现实挑战与困境中,如何走出一条江南文化模式的创新发展之路,使现实世界的生态灾难与心理创伤升华成为推动当代江南文化进步的力量,是江南美学与文化在当下最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湘西少数民族审美观念是湘西各民族关于生命的诗性之思,既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渊薮,又凸显了湘西文化的地域特征和审美个性;其间诸多的原生态文化事项,不少被誉为中华古文化的"瑰宝家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对湘西少数民族审美观念文化内涵、形态特征及美学诉求的深入探寻与现代审视,发掘其当代价值,对优化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丰富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肖鹰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大家所披露的,多归结于当代审美文化的以丑为美,审丑或媚丑的心态。以丑为美,不过是当代审美文化的一种畸趣,一个非常外在的特征。而且,以丑为美,也并非就是反美学的。在传统美学中,丑也是一个基本的审美范...  相似文献   

6.
诗性解释不仅是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精义所在,也是他的本体论解释的实践成果,并由此开辟了哲学和美学阐说方式的新的体例。一般解释学始终贯彻着诗性精神,这种诗性精神在狄尔泰那里是"萌芽",在伽达默尔那里是"变体"。"诗性相对主义"通过"变体"溶解在解释学的历史性和相对性范畴中,导致了"诗性真理"与"方法论"的双重窘境。出路也许是:"真理"与"方法"的相对区分和双重建树。  相似文献   

7.
张琴 《学习与实践》2016,(4):133-14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从不以批评家自居,却以三百多篇散评彰显了他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存在。法郎士的文学批评虽不脱印象式批评的形态特征,却内含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诗性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和体系,即张扬文学批评的直觉思维形态,澄澈真善美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构建以乐趣为核心的审美标准,确立融智性于诗性的言说方式。法郎士的诗性文学批评见解,相较于当下日趋技术化、理论化、远离鲜活艺术对象的学院派文学批评,富有着十分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身体审美是当代审美文化场景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意向之一.当代身体审美的机制是与商业、资本和文化的巨大效应密切相关的.美学规范的表现机制、商品逻辑的操纵机制、大众传媒的引导机制,构成了当代身体审美的三重机制.  相似文献   

9.
肖琼 《思想战线》2022,48(6):143
当代社会,美学不断地交叉渗透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呈现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实践转向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来改变人的审美感觉方式,重新形塑社会情感结构,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表述为审美治理。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也发生了重要转向,从传统美学研究中所强调的文本批评向度转向了当代文化语境中通过艺术和美学话语介入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与方式。而悲剧中有关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机制,因其情感的治理性再一次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体系中关注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0.
曹洁萍 《求索》2014,(10):132-136
对日常现实的密切关注和对小说艺术的诗性思考是毕飞宇近年来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对现实的关注与情怀是毕飞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起点,以现实之心去体验与思考,为毕飞宇小说把现实精神与诗性意蕴的统一、融合提供基础,并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与强烈的现实关照。介入现实成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叙事伦理,而具备诗性特质的叙事表达是其小说具备高度鉴别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郁源先生提出的感应美学既具古典特色,又有当代价值,对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感应美学的再发展,既要深入理解其古典智慧,又要看到其在当代的生长性。本文首先从咸卦理解感应的特点,主要有交相感应,诚感悦应及感应的普遍性等;其次,对感应的两种类型无心之感和私心之感进行了分析,无心之感即中正之感,私心之感即偏邪之感,在美学上,无心之感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之境,私心之感也能实现审美中的主客合一,在审美境界上,是人之境;最后,结合东方的匠人精神谈到了虚受之感才能真正实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实现物与人互成互生的和谐之境。  相似文献   

12.
努斯鲍姆认为,当代社会中某些僵化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持成本—收益分析的功利主义仅仅从事实与理性的角度试图构建起正义的大厦。在这种理论中,人以普遍性的理性选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难免沦为物,成为缺乏情感的、冷冰冰的理性经济人。她由此提出诗性正义的思想,认为借助文学想象和情感能够形成完整的理性,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诗性正义的思想既深化了人们对正义的认识,也促使人们反思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王丙珍 《前沿》2013,(2):110-111
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文化的概念存在了220年;在中国文明史中,审美文化起源于各民族的远古时代,并且与生态理念紧密相关联.当下,美学从抽象走向日常生活、从中心走向边缘、从小区域走向大生态,在批判与继承中建构着当代中国生态审美文化,这不仅是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转向,而且结合与拓展了两者研究的思路与维度.  相似文献   

14.
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美学自身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即审美活动成为人的重要生存方式,成为人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评价尺度和追寻目标。美学的这种发展逻辑又是由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美学的发展历史从审美层面映现了人的解放的步伐和程度。在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各种社会因素中,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规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诗性语言是各种语言的源头。诗性思维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机制,诗性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研究从诗性隐喻出发,以夕阳为语料,旨在探寻诗性隐喻的深层内涵。研究显示诗性隐喻具有发现的深度,世界经验方式、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等方面所体现的诗性品质决定了夕阳诗性隐喻的多样性。诗性隐喻依靠认知力量的大彻大悟和比喻性语言的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创新力和认知力。  相似文献   

16.
刘士林.1966年出生.河北曲阳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自20世纪90年代始.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代表性成果有“非主流美学”、“中国诗性文化”、“新道德主义”;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国农业文化的诗性与实用性翁晓华王丽中国长期封闭自足的农业经济,造就了以追求“平稳”、“静态”为特征的以“儒”、“道”为主流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形成了民族意识中“诗性”与“实用性”既尖锐对立又长期共存的局面。而这一特殊的文化特征,长期以来制约...  相似文献   

18.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从诗歌语言变异看诗歌的诗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艺术中的皇冠,一切纯文学都蕴涵诗的特质。为了更强烈地表达主体的感受,诗人常常通过诗性思维,对常规语言变异,诗歌语言的变异给诗歌蒙上一层陌生、新奇、迷离而又特别的美学面纱。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变异的美学功用,以及变异的两种情况:句法的变异和词汇的变异,并将这两种变异归结为诗人对传统思维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面对悄然兴起的"马克思热",反思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现状,不能不看到马克思哲学长期被遮蔽的诗性特质.这一特质源自青年马克思的诗人气质,并内蕴于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与著作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为出发点,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为人类未来设计蓝图,这一人文关怀改变了传统哲学对抽象真理的崇拜,也使得德国浪漫派的诗意关怀具有现实维度.马克思哲学的诗性特质在于"诗的浪漫"与"史的深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