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日益变化的今天,新时代交给我们的试卷内容是丰富的,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光荣而伟大的。展望新时代壮丽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正沿着正确道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书写着新时代的精彩华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要牢记职责使命,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质量和水平,巩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夺取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伟大由每一位平凡的人同心铸就. 2020——值得所有人铭记的一年划上句号,崭新的2021年之路,已在我们的脚下. 回望过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极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众志成城、坚韧不拔,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抗疫史诗.  相似文献   

3.
我在《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发表的“回归人民立场走向新民本主义”一文,主要谈了对新、旧民本主义本质区别的看法,提出警惕拐回旧民本主义的问题。篇幅苦短,意多未尽。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宏扬亲民作风,不仅直接关心工人农民的收入、福利、吃穿住行,体恤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疾苦、病痛、生死安危,也关注人民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亲民新形象。这使人明显感觉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已经起了变化。如果说20世纪50—7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以“革命”为主题,70年代末—90年代以…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新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王爽 《创造》2010,(4):96-97
<正>2010年福布斯富豪榜发布2010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3月10日在纽约发布,中国大陆富豪们的表现尤为抢眼,从2009年的28人,增加到了今年的64人,超过俄罗斯的62名,居美国403人之后排名第二。其中,64人中的27人更是首次出现在这一榜单上。中国大陆位列第一的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以70亿美元身价位列榜单第103位。其后的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以50亿美元身价位列榜单154位,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45亿美元位列176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44亿美元紧随其后。中国香港共有25人位列榜单,李嘉诚以210亿美元位列榜单14位,李兆基185亿美元位列22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汲取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力量,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出改革开放新举措的逻辑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开启了中国面向未来的改革新进程。改革新逻辑开启的改革新进程全中国人民都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中国人无比期待新的历史可能性,期待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再次完成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7.
李占则 《人民论坛》2014,(2):152-15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汲取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力量,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出改革开放新举措的逻辑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开启了中国面向未来的改革新进程.改革新逻辑开启的改革新进程全中国人民都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中国人无比期待新的历史可能性,期待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再次完成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资源、要素驱动的一次城市化向以创新、人才驱动的二次城市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二次城市化是以人为核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城市化,体现了人口流动由中心集聚向多点扩散转型、空间格局由小城镇向都市圈和城市群转型、城市功能由产城分离向产城人融合转型等多维度进阶的特征。在实现二次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创新引领、产城人融合、区域协同、绿色发展、文化交融和城市治理等方面破题发力,推动城市化发展路径由“量”向“质”切换,更好发挥城市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造力开发是一种旨在开发人的创造能力,以不被常规所囿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活动。创造力开发以普及创造知识,运用创造技法,提高人的创造品质,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内容。创造力开发是创新的前提,体现在创造过程与成果之中。在全市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中开展创造力开发培训,无疑会对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工作潜能,产生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不断创新之路,已经步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以知识为主题、以创新为核心的世纪。科技和人才资源将取代自然资源而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理论,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并在实践中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论证了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这对我国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自1986年成立以来,以"出人、出戏、出效益"为宗旨推进守正创新、实现剧团振兴、促进了越剧繁荣,有4人五度获得"梅花奖"、1人获"文华奖"、4人获"白玉兰奖"、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2019年列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5个.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中国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海归到底是什么?我们习惯将海归定义为在海外学习过的人,但其中一部分人仅有一些海外的经验,并算不上海归。我所讲的海归一方面是正宗的中国人,另一方面认真花了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跨文化的学习,他们拥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学成之后又回国发展,这些人叫做海归。海归是桥梁式的人物,能为产能合作提供很好的桥头堡。我觉得我们的互通互联不止是靠建"铁公基"就可以了,海归是最重要的高速公路。我们要创新更多的服务形式,将这些人  相似文献   

13.
正伟大时代成就伟大事业,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下,中国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历史跨越,被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打造这张亮丽的名片的人正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200多万铁路人,而支撑铁路人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正是"以安全为保障,以为民为宗旨,以创新为理念,以卓越为目标,以强国为使命"的高铁精神。高铁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  相似文献   

14.
执政新局     
没有历史自觉,就走不出执政新路;没有执政新路,就实现不了所负使命。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人以清醒、深厚、高度的历史自觉,通过丰富执政能力的内涵,在执政理念、政治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党的执政走上了一条新路,但在现实中,这种执政能力建设之路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着眼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以一种具有宏大视野和博大胸怀的人才观,统领我国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6.
南池子在北京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位于天安门东侧,明、清时期是皇城的一部分.曾作为内务府的宫库区,一直是一块不能随便出入的禁地。民国时期,厚厚的隔墙被人打开了一个门洞,后来发展成为以居住为主的街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哲学思维逻辑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于哲学思考问题的前提、思路、结论以及旨趣等思维过程中。在传统哲学思维逻辑下,哲学所认识的世界是一种抽象的本体世界;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思维逻辑,则把关注的目光从抽象王国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人的生成性特点为依据,完整体现了主体性、客体性、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历史发展。因此,马克思新世界观与唯物史观是内在统一并相互规定的。  相似文献   

18.
王香 《湖湘论坛》2002,15(2):77-7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广大师生在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要帮助和支持学校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四有”合格人才,使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高教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首先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  相似文献   

19.
新事篇     
心系桑梓重教兴学夏邑县政协委员王建亭1994年白手起家创办了以贫困子女、下岗职工、残疾人就业为主的三联肠衣加工厂,产品远销日本、西德、荷兰等国,年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安排贫、残、下岗职工35人。图为王建亭向下岗职工传授肠衣加工技术灵...  相似文献   

20.
通读十九大报告全文,"新"字贯彻始终,亮点纷呈,新意不断。其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表述,充分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从供需两个层面加深理解。从需求方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供给方来看,"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供给超越了生产力的范畴,而呈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重的格局。新变化有新特点,新变化赋予新内涵,新内涵提出新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创新思维求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