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有其既定的时代背景,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既是人类社会后工业化进程和世界各国进行行政改革的产物,也是市民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异的结果。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自治组织,是一种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组织。非政府组织具有不同于政府的社会治理功能,正是基于此种原因,非政府组织的兴起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即将生成。  相似文献   

2.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可被视作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公共治理层面上的缩影。政府失灵的诸多困境,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了契机。由于非政府组织具有降低治理成本、实现社会公正、推动组织创新、促进社会沟通等功能优势,可以弥补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不足。而要实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平等合作,必须借助制度设计明确双方的治理重心。把自主治理领域真正让渡给公民社会,则是划定二者治理边界的一条重要准则。非政府组织通过与政府的契约性、制度性合作,将在良性互动中实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公共事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在政府的治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的环境下,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第三部门已悄然兴起.从全球范围来看,非政府组织正在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非政府组织广泛介入我们的生活领域、发挥其功能的同时,对非政府组织所拥有的公共权力须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制约与监督.  相似文献   

4.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角色是由三方面来表现的 :一是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体之一 ;二是在联合国体系内 ,非政府组织扮演“咨商”角色 ;三是通过创造国际制度和思想认同 ,参与全球治理。非政府组织通过三个主要方面的国际表现 ,完成了它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界定。  相似文献   

5.
孙景民 《唯实》2004,(9):83-86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角色是由三方面来表现的:一是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体之一;二是在联合国体系内,非政府组织扮演“咨商“角色;三是通过创造国际制度和思想认同,参与全球治理.非政府组织通过三个主要方面的国际表现,完成了它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界定.  相似文献   

6.
孙景民 《唯实》2004,(8):83-86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角色是由三方面来表现的一是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体之一;二是在联合国体系内,非政府组织扮演"咨商"角色;三是通过创造国际制度和思想认同,参与全球治理.非政府组织通过三个主要方面的国际表现,完成了它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界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第三种社会组织,是以保护全球环境或特定环境或解决特定环境问题为目标开展活动的环境保护团体。在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如独立性差、对环保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法制化较低、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受到的限制过多等问题,需要采取如下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取消要求环保非政府组织必须有主管单位的不合理限制;保持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资金筹集渠道的法律;加强对外合作。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4,(6)
腐败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非政府组织作为腐败治理的新兴主体,具有社会公益性、自愿性、相对独立性、组织性等特点,与其他主体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腐败治理时,面临诸多困境,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消除非政府组织参与腐败治理的障碍,充分发挥其在腐败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转变观念,放松规制,夯实非政府组织参与腐败治理的主体地位;二是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提升其参与腐败治理的能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非政府组织参与腐败治理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四是积极培育民众的公民意识,为非政府组织参与腐败治理提供成熟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欧阳兵 《求实》2005,1(9):62-65
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非政府组织两者间具有密切关联度,但在中国的国情下,当前两者并非呈现绝对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应确立何种发展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指导思想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一是要明确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的功能,二是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市场机制培育、人本观念重塑的现状对非政府组织积极作用发挥的制约影响。基于这两个视角,较适宜的政策指导思想应是适度发展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全球性公共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治理主体如何通过合作的集体行动来治理日趋增多的全球公共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途径可分为国际组织治理、非政府组织治理和全球合作治理三种。  相似文献   

11.
非政府组织的成长发育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系统论和行政生态论,政府职能可分为原生性政府职能和再生性政府职能两个层面,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就是把再生性政府职能回归于社会。政府向社会回归职能过程中让渡出来的政府职能要非政府组织来承接。健全的非政府组织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条件,只有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才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非政府组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它能催生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而且表现在它能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促进伦理精神的生成。概括地说,非政府组织促进伦理精神的生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政府组织能够促进公共政策具有合理性和公共性,从而使公共政策具有伦理属性;二是非政府组织促进了政府从管理走向服务;三是非政府组织能够促进行政人员伦理精神和服务理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层面看,文化冲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的严峻挑战,文化交流则是文化冲突的破解之策。"和"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尊重文化差异、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融合。目前,应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完善文化交流的制度安排、培育文化交流的活动载体等途径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朱景文 《新视野》2008,(1):50-51
全球治理,是指对某一全球性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层次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所进行的综合治理.全球治理的层次包括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它们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博弈.全球治理的方法包括法律、政治交易、道德、商业习惯、政治权势的对比、谈判,等等,法律只是其中之一.法律表现了全球治理的制度化程度.全球治理的方法在主体的性质、自主性程度和规范性方面都存在重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由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性人类困境问题,使传统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全球性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兴起。西方理论界在多个维度上探讨关于全球治理问题,涉及到民族国家主权、公民社会、世界主义民主模式、文明与文化等方面。同时,各国政府、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跨国公司以及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等也纷纷转变传统的行为模式,为全球治理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发生,对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协调与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了传统官僚科层制的弊端,形成了多层次、多中心的治理结构,摈弃了过时的"霸权"思维模式,以主体平等、信息分享为平台,展现了主权国家治理、国际组织治理、非政府组织治理及其限度,重塑了全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层党组织建设视角下的社会治理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一种实现路径。基层党组织应当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培育治理主体,引领基层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建。为了促成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会重大事务管理及调和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应当把协商合作作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治理机制创新的着力点和主要意涵。从治理目标上看,基层党组织由政治功能到社会功能的转向及由此实现治理方式的社会化,能够保障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及保证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跨文化旅游交际中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问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旅游交际障碍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西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差异。在旅游跨文化交际中应充分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减少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政党具有民众利益集合和表达的功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正是通过这一职能,达到治理国家和引领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信息和网络高度发达、人们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力量及非政府组织参政意识普遍增强的条件下,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当前各国执政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栏目三篇文章从各国政党一般做法、一批新兴国家的治理实践及一国执政党  相似文献   

20.
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不能单单依靠政府,必须构建多元治理机制,而非政府组织则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有民间性、灵活性等特性,且实力不断增强,具备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优势,但也面临自身能力欠缺、社会认同度和公信力不高等制约因素。为了使非政府组织更好地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非政府组织自身应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事件处理能力;政府应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