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德国发展合作框架里的任务以及在与中国合作中的作用(上)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中国工作组郑春荣译徐朔校DIEDEUTSCHEGESELLSCHAFTFüRTECHNISCHEZUSAMMENARBEIT(GTZ)GMBH──IHREAUFG...  相似文献   

2.
联邦德国“环境责任法”的制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邦德国“环境责任法”的制定约翰·陶皮茨(Prof·Jochen·Taupitz)著汪学文译DASUMWELTHAFTUNGSGESETZALSZWISCHENSCHRITTAUFDEMWEGZUEINEMEFFEKTIVENUMWELTHAFTUN...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亚太经合峰会前后大马外交风波的分析,探讨金融危机后亚太外交的一些动向:美国企图利用东亚国家经济困难和政局动荡加强对亚太地区政治的主导;其企图反而缓和了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并为日、中等国扩大影响提供了机会;面对经济衰退,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对外关系日显灵活和务实,这也将成为它们重建经济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菲南沙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介入中菲南沙争端,是与美国亚太战略相一致而采取的重要战略步骤,目的是进一步遏制中国,为保持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寻找借口,从而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5.
史田一 《当代亚太》2015,(2):38-60,157,158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逐渐开展多边外交以作为对同盟体系的补充,其多边外交具有高度选择性、浓厚的结果导向和特定功能性导向等偏好,难以达到多边主义外交的标准,单边主义、双边主义及少边主义的色彩更为强烈。美国亚太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与多边外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同盟体系制约了开放、多元的亚太地区架构的形成,并限制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选项,在客观与主观上都制约了美国采取多边主义外交的可能。另一方面,同盟逻辑贯穿美国亚太多边外交的始终,它积极与同盟及伙伴进行"俱乐部式"的小多边互动,利用同盟体系塑造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多边秩序并日益在多边场合划分阵营,对中国进行多边牵制与施压。  相似文献   

6.
论“雁行模式”的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时期的衰退之中,爆发于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使在衰退中挣扎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危机过后,静心反思。究竟导致这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场危机与曾倍受日本所推崇并极心鼓吹的“雁行模式”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对“雁行模式”理论及其实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一、“雁行模式”理论的核心内容雁行模式(FLYINGCEESE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AKAMATSU)于1932年最早在《我…  相似文献   

7.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棋输一着侯松岭最近几个月来,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等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东南亚国家排忧解难,唯独美国一反常态,反应冷漠。以往,每当国际局势对美国利益稍有影响,美国决不会无言以对,袖手旁观。美国...  相似文献   

8.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在延续中有所调整,与冷战后历届总统相比,甚至与自己执政初期相比,战略目标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在战略议题、战略手段方面都出现变化。美国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强化了领导亚太地区的能力和意愿,其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布局转为指向威胁的战略布局。美国战略重心的全方位转移与中国因素和中关关系具有关联性,中...  相似文献   

9.
台商投资东南亚国家析因陈恩拥有900多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的台湾,是亚太地区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资金供应地,台资已成为亚太地区特别是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竞相争夺的目标。台湾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大陆这三个地区,而又以东南亚国家居于首...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是在复杂的背景下出台的新战略,它标志着历时十年的反恐战争的结束,它也是在财政压力下采取的"瘦身"行动。美国的新战略力图取得三个再平衡:再平衡国防与经济,再平衡美国的全球存在,再平衡美国的国际负担。总之,新战略是在全球进行收缩,但在重点地区,即亚太地区进行扩张的战略。美国出于安全、经济和平衡中国崛起的考虑而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以维  相似文献   

11.
12.
E.S.L.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