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当下,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改革成败、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到底是否明确新农村建设应当追求怎样的发展目标?我们正在践行怎样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并能避免其中的发展隐患?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发展理念?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日前,我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赴仍然保留着浓郁“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江西婺源,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展开讨论,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学理的支持。我们将分两期刊登专家学者的建言,以飨读者。——主持人:李梅  相似文献   

2.
当下,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改革成败、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到底是否明确新农村建设应当追求怎样的发展目标?我们正在践行怎样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并能避免其中的发展隐患?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发展理念?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日前,我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赴仍然保留着浓郁“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江西婺源,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展开讨论,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学理的支持。我们将分两期刊登专家学者的建言,以飨读者。——主持人:李梅  相似文献   

3.
当下,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改革成败、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到底是否明确新农村建设应当追求怎样的发展目标?我们正在践行怎样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并能避免其中的发展隐患?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发展理念?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日前,我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赴仍然保留着浓郁“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江西婺源,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展开讨论,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学理的支持。我们将分两期刊登专家学者的建言,以飨读者。——主持人:李梅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姓"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下,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改革成败、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到底是否明确新农村建设应当追求怎样的发展目标?我们正在践行怎样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并能避免其中的发展隐患?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发展理念?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日前,我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赴仍然保留着浓郁“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江西婺源,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展开讨论,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学理的支持。我们将分两期刊登专家学者的建言,以飨读者。——主持人:李梅  相似文献   

5.
王堃 《北京观察》2006,(7):45-46
如何改进农村金融运作环境?如何盘活政府卫生投入?如何改善农村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如何避免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工程?5月16日,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举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这些敏感、现实、具体的问题在论坛上得到了深入的分析和解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结合市政府工作的重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确定为2006年参政议政工作的重点;并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府部门紧密接触,瞄准北京市的新农村建设土地规划等热点、难点问题,集九三成员的集体智慧,开展深入地调查研究。这里发表的是部分九三成员结合本职工作,对调研成果的思考,以及颇具针对性的建议。九三市委“关于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规划的若干建议”课题已被中共北京市委确定为2006年的重点调研课题。——编者  相似文献   

6.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5,(24):50-51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按照这些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桂林市雁山区秉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辖区农村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以此为载体带动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习惯的变革,描绘着一幅新农村的生动画卷。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但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值得注意的苗头性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偏,表现在认识上的不全面,有的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村庄建设,新房建设;二是急,有的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作者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提出了今后五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新”在哪里?建设新农村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在“十一五”的第一年,新农村建设如何取得良好开局?这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成了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记者注意到,在大会收到的58份发言材料中,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达21份;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在会议间隙的交谈中,委员们讨论最多的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条条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与建议,一份份情真意切的发言材料,不仅体现了委员们高质量的参政议政水平,而且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梳理了思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人大论坛》2007,(2):34-35
新农村建设一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这个新课题中,新的问题也随之而出。诸多问题,源于基层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最近,《瞭望》杂志发文指出,新农村建设实践面临九大难题。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央政策也大力支持,云南省边境一线由于地处偏远、社会发育程度低,新农村建设水平不高,影响边疆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耿马是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普通县,近年来,耿马自治县把三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抓手,以建设文明村、生态村、小康村为目标,创新八大思维模式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对耿马在新农村建设中成败经验的探究,或许可以为更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根本转向,就是要把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综合性政策的落实,破解“三农”难题。  相似文献   

12.
张九萍 《前进》2008,(3):36-38
近年来,吕梁市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着力破解产业、投入、增效、增收、民生、组织“六大难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李贵  罗洁 《传承》2010,(24):54-55
新农村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农村社会发展过种中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更好地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分析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差别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农民、市场和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特点,最后通过对比和理论分析得出政府应当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浪潮中,农民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浙江省东阳市的花园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破解“三农”难题、加快自身发展的大好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缺乏投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几大难题之一。因此,钱从哪里来?这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全国都在破解的难题。天津蓟县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摸索,创造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银政合作"模式,仅2007年一年就为农户融资1000多万元,发展了1万亩设施农业,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张玉台不久前指出:就全国而言,新农村建设是共同的历史任务,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三农”现状差异很大,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将各具特色,不可能千篇一律。”“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建设新农村,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长期而重大的课题。也正因此,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就显得尤为必要。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从何入手?如何探索出规律性的发展模式,探索出新路?在全国上下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之际,记者深入山西省长治市展开调研,探寻新农村建设的“长治”之路。  相似文献   

19.
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理想图景变为现实?本文试图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一、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分析 (一)农民的主体地位与现实问题分析谁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农民。纵观各国,远如欧美,近如日韩,莫不如  相似文献   

20.
杨丹 《江西政报》2006,(16):42-4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村庄建设凌乱无序、农民素质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民自身积累能力差、建设资金匮乏和基层组织活力不够等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大力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