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借鉴社会认同理论和MEIM量表,通过对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两个维度表现出较高的文化身份认同,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从认知、情感向行为逐步递进的过程;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效应关系.文章认为,维护和强化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关注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基础之上,因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4,(10)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强化了公众获知信息和彼此联系的能力,成为公民沟通对话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行动的建设性场域。文化公民身份从外延、内涵和深度三个层面对传统公民身份进行了修正,以超越民族国家局限的多层框架容纳包括公民身份实质维度和积极公民身份观在内的多元理念,将文化、符号、参与、认同等要素融合到公民身份体系内,为公共沟通和对话提供一种共同话语体系。社会认同建构是个体社会身份确证、心理情感归属以及观念与行为互动的过程,它通过文化公民身份这一纽带在抗拒性、规划性和合法性三种认同方式中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主义是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培养加拿大国民认同感的重要举措.历史上,加拿大的公共事务处理就充分体现了加拿大的民族性:尽管存在着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却没有发生过因为意见分歧而引起的流血冲突与暴力革命,就连国家的建立都是一个和平协商的过程.1971年之后,英法之外的其他族群也获得了与这两个建国民族相等的文化地位,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主义多元并举的特色.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多元文化主义也意味着多种文化形式共存而无主体文化的凸显.因此,以多元文化主义来加强加拿大的国民身份认同问题,势必有得有失,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政治文化视角入手,从作家的身份认同与创作文本的规范两方面探讨曹禺的后期活动与剧本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政治理性.政治理性导致了曹禺后期创作的艺术魅力消退.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贫困文化与低社会化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改造贫困文化.政府只有通过社会化主体的培育,提高农民的社会化进程,使农民获得现代性,完成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身份转变,才能最终达到彻底改造贫困文化的目的.因此,农村的文化建设应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良性互动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文化是相邻地域条件和同一主导文化之下的两种亚文化.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我们对其模式进行探析.从内容视角,良性互动有文化采借、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明共建、专题研究、文化应对等模式;从形式视角,良性互动又有点性互动、线性互动、面性互动等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是一个伦理价值急剧转型的社会,其中"政治身份"又成为伦理价值转型的重要内容.作为新中国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试图颠覆中国传统差序格局所构成的社会政治"身份"体系,以前所未有的激进方式,通过重建政治"身份"的途经,执著推进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这对现代中国的结构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探讨毛泽东晚年政治伦理观的内涵与结构,是解释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黄杨 《探索》2011,(1):111-116,130
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包括本土文化运动、考古文化、团契性怀旧、人文地理旅游浪潮、纪念活动。其在全球化运动中对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如"大陆新儒家"否定马克思主义,试图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博物馆文化在仪式活动中仅处在一个烘托仪式环境的地位;一些团契性怀旧的社会组织偏离法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红色正在渐渐褪色;"纪念碑性"的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生命正在悄然消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和历史定位,而且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身份的特质性标志,更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航灯。因此,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现代乡愁社会思潮,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本土文化运动,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入考古文化和人文地理旅游浪潮之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注入团契性怀旧之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纪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和核心,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文化帝国主义通过文化渗透,破坏其他民族国家的核心文化,侵蚀与削弱其国家的主权,危及其民族文化认同,冲击其民族文化产业.各民族国家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发展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倡导并积极维护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抵制和消除其危害,维护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衣俊卿 《求实》2002,(6):4-8
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 ,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主题 :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研究文化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透过文化危机时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裂变、离散、怀疑、反思、反省、批判等等 ,我们可以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深层变化和进步。从内在机制上看 ,文化危机表现为特定时代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范或断裂 ;就迄今为止不同民族所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文化危机而言 ,可以把文化危机划分为两大类 :内源性文化危机和外源性文化危机 ;以自觉的理性反思来揭示和把握主导性文化危机的失范则表现为文化反省或文化批判。 2 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从价值取向上可以分为三类 :前现代的视角的、现代视角的和后现代视角的文化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社会而言 ,如何开展合理的文化批判 ,应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冲突和裂变 ,顺利地实现传统文化模式向现代文化模式的转型 ,已经成为紧迫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寻找文化身份是后工业化时代处于"认同危机"的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那些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主张解构西方的强势话语,颠覆西方传统文化的霸权地位,从而建构边缘群体的文化身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指出白人文化的强制同化以及非裔美国人对自身文化历史意识的残缺导致了他们的认同危机.对历史和传统的追寻实际上是在寻找非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和文化家园.文化身份的确定能够让非裔美国人觉得自己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漂泊者.这一主题既是对非裔美国人文学传统中寻求文化身份主题的继承,又是对其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书 《前线》2011,(1):58-59
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节日民俗是人民的共同约定,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这三大特点,十几亿人在一个共同时间,怀着共同的信念,办同一件事,说明节日文化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先锋队》2012,(1):53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  相似文献   

14.
论重庆城市形象的文化个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笃 《探索》2001,(6):122-126
本文从形神兼备的传统美学视角上论述了城市形象的魅力在于个性化的文化特征,进而从地理、历史、军事、政治、宗教、文学、艺术、人才、道德、民族等多学科、多角度系统梳理中,论述了重庆城市形象的文化个性特征在于众星拱月的江峡山城、巴渝文化的历史名城、智勇爱国的英雄伟城、民主和平的开放源城.这四大特征应当成为重庆城市形象规划、建设定位的主要依据和重庆文化事业各子系统发展中应当突出弘扬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能动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文化力。文化是文化观念和文化力的统一,文化观念和文化力分别体现着认识文化的两个不同视角即知识论和价值论视角,只有以文化力为基础,把这两种视角统一起采,才能达到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文化力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是社会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力、政治力的体现和反映,又是影响经济力、政治力变化的巨大力量。在社会活动中,文化力主要表现在粘合力、理解力、规范力、牵引力。文化力不能自发生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环节和过程,才能成为改造世界及人自身的物质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确立科学先进的文化观念、扩展文化主体、完善文化传播中介系统、实现文化观念向方法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的转换,强化主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身份作为维系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涵义,但其视角却是以男性为中心和落脚点,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女性一直处于政治话题之外,更谈不上具有独立和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本文运用马歇尔的公民身份权利的三要素理论,对女性公民权利的发展历史做一梳理,并分析女性公民身份权利及其缺失问题,最后试图探讨对女性公民权利缺失的救济。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身份之维、文化知识之维、文化意识之维、文化行为能力之维等四个维度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行探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公民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对合格公民的身份认同要求;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合格公民的文化知识要求;树立文化权责意识、文化参与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是对合格公民的文化意识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思维能力是对合格公民的行为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新场域。通过对网络符号的大量生产,青年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重塑社会关系、定位社会身份。文章从网络符号的形成与价值入手,对网络符号进行文化解读,透视青年大学生的身份焦虑,把握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西方民主理论体系的话语转向,协商民主理论悄然在中国兴起,面对舶来的新兴话语,协商民主的可行性、可适性与中国化问题凸显.文章从公民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协商文化的发育与成长对于协商民主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协商文化成长的关键在于协商意识与协商能力的提升.在分析协商文化的内涵取向与形态特征基础上,发掘了中国式协商文化的历史资源与当代基础,指出中国式协商民主成长的关键在于通过协商文化的培育,使协商民主生活化、习惯化.  相似文献   

20.
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最初以"购物指南"身份出现的广告,随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品味不断提高,渐渐代替本应成为竞争主体的商品使用价值和质量,成为商场激烈竞争的"主角".这导致了广告的多样化、风格化,越来越精美,越来越煽情.广告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渐向一种更富内涵的文化转向,成为一种提供人文内容、审美欣赏,满足消费者在虚幻感觉中实现自我的诉求,以激发消费欲望并使之合法化的文化现象.广告从"购物指南"到"文化现象"的华丽转身,在丰富其自身内容与魅力的同时,引领消费者进入虚幻的"同体验"追求,刺激非理性消费,造成消费者的迷失.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