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广益 《传承》2009,(20):18-19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乡苏维埃。其目的在于动员和组织民众,便于发动民众进行革命。它的创建和实际运行,对摧毁国民党专制统治,支援红军作战,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卫红色政权等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红安革命家群体以毛泽东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为指导.结合鄂豫皖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实践,针对性地提出了红安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科学地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建设的政策措施,不仅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而且为我们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为了表达党和政府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关怀和慰问,检查和了解我省各老革命根据地工作的情况,以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联系,充分发挥老根据地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今年春季,我省曾经组织了包括党、政负责  相似文献   

4.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赣西南崛起的一块工农武装割据区域,是与井冈山根据地同时创建起来的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是赣西南"群众斗争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被陈毅元帅赋诗誉为"东井冈".东固革命根据地虽然独立存在的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也比较小,但它独特的斗争形式却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宝库.是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齐名的"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是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5.
张银霏 《传承》2011,(9):4-5
中共在农村的革命文化建构最终使其走向成熟,成为发展史上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拟选取土地革命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革命文化建构的方式做一考察,着重探讨中共如何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内化"为当地民众的自身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张银霏 《传承》2011,(24):4-5
中共在农村的革命文化建构最终使其走向成熟,成为发展史上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拟选取土地革命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革命文化建构的方式做一考察,着重探讨中共如何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内化"为当地民众的自身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探索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在红色首都瑞金两次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预演.之后,苏维埃运动如同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据地普遍开展起来.当时的重庆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苏维埃...  相似文献   

8.
杨纯 《传承》2007,(6):4-5,7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无经验可参考,全靠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实践中摸索前进。而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首当其冲的是政权建设。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不断地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以后的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9.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在陕西、甘肃边界地区建立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的胜利,使陕甘边根据地发展为幅员广大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也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在西北任务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张帅 《重庆行政》2016,(4):60-62
党中央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充实、壮大了西北根据地.为了满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体需要,西北地区根据地在一些宪法性文件指导下,根据革命实际需要进行了涉及重要领域的立法.为根据地政权的巩固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推动了党在延安时期法制建设取得辉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李清 《传承》2008,(2):12-14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赣西南崛起的一块工农武装割据区域,是与井冈山根据地同时创建起来的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是赣西南"群众斗争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被陈毅元帅赋诗誉为"东井冈"。东固革命根据地虽然独立存在的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也比较小,但它独特的斗争形式却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宝库,是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齐名的"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是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2)
红军长征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排除了根据地存在的严重危机,为党中央把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任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扩大为巩固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以抗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仲勋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创建陕甘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决策。他制定了创建南梁根据地的策略,从南梁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南梁的政策,使得南梁得以繁荣和巩固,最终“硕果仅存”,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全国抗战的出发点;南梁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基本经验对当时其它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最大成功经验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具体环境,坚持走井冈山道路。习仲勋同志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这段时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系统而有层次地对习仲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军事思想进行哲学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秀 《青年论坛》2007,(6):35-38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先进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在抗战初期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山东,民先队为山东党组织发动民众、举行起义、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年要继承民先队的光荣传统,在建设祖国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冯梅 《传承》2007,(10):35-37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其建军、建政和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7.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在陕西、甘肃边界地区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百年·记忆     
《小康》2021,(13)
正【1930】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党的六大以后的两年间,党中央加强了对各地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作的领导,使工作获得巨大发展。到1930年3月,全国红军已有13个军、6.2万多人。在毛泽东等领导的赣西南、闽西根据地以外,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还有湘鄂西、鄂豫皖、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正是这次教育活动,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革命菜”的真正来历。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透过展出的文字、图片和革命先烈在战斗和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用品,我仿佛走进了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踏在这块曾经两次保存琼崖革命火种、无数革命先烈洒满热血的土地上,我深深体会到琼崖革命斗争的苦与难,深深感悟到琼崖革命先烈那  相似文献   

20.
1994年是黔东特区建立60周年.6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红三军进入贵州黔东地区,成功地建立了贵州高原上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认识黔东特区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是很有意义的.一、黔东特区创建前的革命斗争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党中央召开了“八·七”紧急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周恩来、贺龙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此后,党中央派遣周逸群、贺龙到湘鄂西组织湘鄂边前敌委员会,领导和发动武装斗争.经过艰苦努力,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红军人数超过一万人.当时,湘鄂西、中央、鄂豫皖三个根据地被称为全国三大苏区,形成三角之势,遥相呼应,构成对湘、鄂、豫等省敌人的威胁和包围,推动着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正当革命斗争形势发展之际,被“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支配了的党中央,盲目地在大城市搞总罢工和武装暴动,曾派邓中夏到湘鄂西改组红二军团,命令红二军团撤离根据地远征去配合一、三军团攻打长沙,却在途中的杨林市地区失利.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