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亚宁 《理论导刊》2006,2(6):76-78
网络文化为当代青年的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对他们在思想意识、民族国家意识、政治价值评价标准、政治价值取向等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对青年政治价值观进行构建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等8个城市的2426名未成年人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演变特点是:价值意识呈积极向上态势、价值取向存在轻度功利化倾向、价值行为显现“自我”情绪、价值认知呈亚稳定态、价值期望有理想化色彩、价值选择出现矛盾现象。未成年人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负面因素影响价值意识、社会分层影响价值选择、学校教育影响力减弱影响价值取向、父母亲情影响价值行为、同伴效应影响价值期望、性别差异影响价值判断、城乡差别影响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化选择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平 《理论探索》2007,(1):16-17
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文化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一种文化价值的主观认定、理性判断、情感体验、意志保证及其综合。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文化建构中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廖继红 《民主》2011,(2):11-13
价值观是现代政党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核心价值观则代表了政党广大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政党意识中处于最深层、最本质的地位。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执政党的立党之本,那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主党派的立足之基。  相似文献   

5.
丘国中 《学理论》2014,(11):217-218
结合高校党派成员是各党派的中坚力量、党派成员价值取向多元、民主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引导高校党派成员从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群众观,也是科学的价值观和利益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的价值取向,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行为,示范、调节、整合和保护中国各阶层的利益,也是预防和反对负面价值观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将价值研究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可以发挥价值观的信念作用,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意识;其次,可以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取向;第三,可以发挥价值观的方法作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第四,可以发挥价值观的规范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1)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社会必然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想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必须能形成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否。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为国家认同做意识支撑;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夯实国家认同的基础;构建核心价值观实践体系,为国家认同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张闯状  连高社 《学理论》2009,(28):222-225
在肯定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在当代大学生思想结构中的深刻反映。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本文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以经济收入为自变量,以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表现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以期明确经济收入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与发展之间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拓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增变,对人们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行为取向、行为模式发生重大影响。所以,对怎样认识这些变化,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舆论、法制、教育宣传等方面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是完全必要的。所谓价值观,它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意义的评价,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因此,科学的价值观就一定是与它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价值观。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功利主义价值观、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成员在价值选择和理想人格追求上的迷茫当社会由一个一元化的单位制社会分化成为由不同身份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就会成为必然。功利主义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崇尚效率和效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功利主义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但是,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并不同时否定整个社会在主流文化上的一致认同;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在社会转型期,如果社会不能提供一个能驾驭多元价值取向的主流文化,社会势必会陷入在价值选择和理想人格追求上的迷茫。社会…  相似文献   

12.
开放的社会形态及思想体系给传统价值观带来冲击,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时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面对如此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下,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38名青年的深度访谈,以价值观产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路径为分析框架,探讨青年群体理想取向工作价值观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理想取向的工作价值观产生于个体主观意愿和社会文化结构力量的协同作用,其本质是对工作的价值赋予。年轻人通过理想取向价值观对持续性的工作进行自我合理化;而社会文化通过二元符码的话语叙事创造出典型形象框定工作的"理想价值"。在此框架下,当年轻人能够认可社会文化赋予其工作的理想价值并感知到通过工作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时,理想取向的工作价值观得以建立和维持,这为引导和保护年轻人的理想取向工作价值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读研究生价值取向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部分研究生价值取向的问卷调查 ,反映了研究生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的现状 ,通过分析他们的价值取向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对研究生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黎丽萍 《学理论》2015,(7):244-245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仅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更应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制度建设和研究传播,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志愿服务则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4)
价值观贯穿于思想品德之思想、品德、政治观和法律观之中,思想品德的价值观结构决定了它对个体外部行为具有价值取向作用。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决定了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功能的定向作用、驱动作用和规范作用,三者共同作用于价值取向实现的过程。价值取向功能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服从阶级统治,安身生产劳动;一个是参与博弈,投身交往实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形式阶级社会稳定运行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价值目标、价值取向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构建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必须坚持人民民主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4)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出现的新变化正在影响他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色效应的发挥。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变化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党中央"三严三实"的新要求,阐述对青年教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并提出要将培育践行活动与教育、教学、师德建设、制度建设相结合。高校青年教师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发挥角色效应,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4)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阵地,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教育三条路径,搭建平台,系统推进,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出行政文化建设的操作性研究架构,文章对行政文化概念采取了狭义的、客体取向的界定逻辑。行政文化是由行政总体价值观、行政功能结构文化、行政运行过程文化和行政公共关系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前行政文化建设面临来自"官本位"意识、全能普化政府观念、行政人治观念及精英统治观念的冲突,必须有针对性地建设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结构文化、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过程文化及公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