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在物权法草案中,居住权首次被提出来之后,受到民法学者的关注。对居住权制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层出不穷,对是否引入该种制度观点不一、争论激烈,最终于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中没有纳入居住权制度。十余年后的今天,是否引入这一制度成为当下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拟通过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两方面对现阶段居住权纳入物权法体系用益物权中进行可行性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法制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不是通过制度安排来发展公民居住权,而是通过土地市场化加重了公民生活成本,反而侵害了公民居住权。赋予公民城市土地免费使用权不仅可以釜底抽薪地拆散“土地财政”,而且让公民直接地、更好地享有居住发展权,为社会公平创造有利条件,为共同富裕扫除制度障碍。城市土地免费使用权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享有主体可以以户籍为主、以实际居住地为辅来确立;城市土地免费使用面积的标准宜采取“省级统筹”的方式;其使用权的行使规则应按现代商业模式来建构,并且现阶段可采取行政立法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展开,公民政治参与问题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及其原因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从研究的概况及特点、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观点、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前景等三个方面,对1997年以来关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民新闻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公民新闻与传统媒介和公共新闻的关系;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意义;公民新闻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等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深层次研究成果尚少;基本上还是在新闻传播学框架下进行,研究视域不够开阔;对公民新闻的源流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等.正视这些问题是学界推进相关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诱惑侦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侦查非法买卖枪支案件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我国也在不同程度地适用这一有效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 ,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 ,影响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 ,也极易侵害公民合法权益。鉴于此 ,本文分析了非法买卖枪支案件运用诱惑侦查的条件 ,提出了非法买卖枪支犯罪案件诱惑侦查中诱饵的设计方案 ,以及非法买卖枪支犯罪案件诱惑侦查的策略和方法 ,以期能对我国当前的缉枪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诚信和公民社会的研究,是近年学术界的热点,但公民社会的诚信问题却被关注的不多.究其原因还在于公民社会是个难以把握的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九)》完善了有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必须以"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前提。非法的公民个人信息不属于刑法保护的对象。单位网络服务提供者实施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犯罪的,按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网络服务提供者非法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根据是否利用工作便利进行分别处理。网络服务提供者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是一种纯正的不作为犯,必须在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时才构成犯罪,而且主观罪过是故意。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与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之间是想象竞合而非法条竞合。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和公民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球化进程中 ,政府与公民的互信和回应 ,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游戏”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强调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在解决这一问题中 ,应强调主权原则仍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的前提 ;应强调重塑政府在公民中的形象 ;应强调建立政府与公民的新型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居住权制度的适用范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阅春 《理论探索》2007,(4):139-142
居住权是非所有人利用所有人房屋的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制度,其适用范围一直是物权法制定过程中的争议焦点。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居住权制度不仅在传统领域仍有其适用的空间,在一些新型领域还有进一步扩张的可能。在未来民法典物权编的立法设计中,可以考虑引入居住权并将居住权的适用范围延伸至保留居住权的买卖、合资建房和分时度假酒店等新型领域中,为房屋所有权人保障其所有权的归属和实现财产的充分利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彤 《学理论》2013,(3):124-125
分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特征,包括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并非公民个人的本意,具体的泄露主体和泄露原因难以查明,泄露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往往与特定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挂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在近些年来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产生原因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难度的提高,合法或非法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的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公民个人信息存在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公民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相应地,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预防措施包括国家立法保护机制的完善,建立健全个人信息的技术保护机制,自律保护机制的完善,淡化相关主体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市场需求以及增强公民对个人信息的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公民知政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并通过一定方式知悉、获取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种政治活动信息,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公民知政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保障公民知政权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应当通过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人民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司法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知政权。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理论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关注公民参与领域的扩展问题。协商民主不仅深化了公民社会中公民参与的问题,还考虑了国家制度领域中公民参与协商的途径,这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领域的公民参与协商。同时,协商民主还将公民参与协商的领域进行了拓展到全球治理中去,在全球共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合作沟通领域中注入公民参与协商的因素。拓展公民参与的领域,推动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市规划和公共安全,直接影响到每个公民的居住权。我国现有体制下房地产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极为严重,政府土地审批及监管不力,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亟需探索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模式,以确保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公民文化"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起传入我国。随着公民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界开始集中关注"地道"的中国公民文化问题,但如何用自身文化背景和独特视野提出新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现阶段中国刑事法中,作为程序公正应有之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很有必要。我国侦查实践中,刑讯逼供、非法收集证据等一系列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现象屡禁不止,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以保护被告人权利为主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一定因果关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是符合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主导价值观念和重视公民人权的主流趋势的。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新增设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罪的犯罪对象应适当扩展到所有值得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益应由个人隐私权扩展到个人信息控制权,并包含个人信息财产权、个人信用权等;罪状设定也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金里卡研究了公民品德、工具性品德、公民共和主义、公民品德的苗床以及世界主义的公民资格等理论,是对新近流行的公民资格理论发展概况做了一个述评。金里卡指出公民资格理论的新发展表明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从正义转移到了公民资格,他说这种话语转移是政治哲学自身话语困境的一种论证转移。他认为公民资格的新语言不过是对社会制度正义问题上的争论的一种掩饰,这恐怕是新瓶装旧酒的策略。其实,公民资格理论的复兴还是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的,本文对金里卡的观点做了简要介绍并探讨了公民资格理论复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效琴 《学理论》2009,(9):110-111
近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几起由于公安机关监管不力或由于公安民警的刑讯逼供引起三名犯罪嫌疑人先后死亡的案例。每一起案件的发生,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公安机关在行使权力,特别是针对犯罪嫌疑人时,应如何对待他们,应如何保障他们的人身权利不受非法的侵害成为关注的焦点。每一个公民,包括犯罪嫌疑人,都享有人身权,享有人身自由权和身体健康权,任何人、任何机关不得非法侵害,这也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保护每一个人所享有的各种权利,更是每一国家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9.
研究公民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育问题,是当前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对公民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培育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以期对我国公民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培育的进一步研究和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公民文化与廉政文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廉政文化建设以公民文化为内核,而公民文化则是廉政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公民文化强调是的公民的权利,关注的是对官员的约束;廉政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官员的自律,关注的是公民的评价;公民文化主张制度安排的路径,而廉政文化主张道德榜样作用。创新或置换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廉政文化,必须以公民文化为基石,以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为动力和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