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日本投降后,美、苏、中、英等11个同盟国于1945年在美国华盛顿决定,委托美国全权统筹占领日本事宜。10月,美国政府专门致中国政府一份公文,商请中国派出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军队,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并特别希望派遣由孙立人率领的曾参加过印缅作战的新1军去。然而,此时蒋介石正指挥国民党军队抢占抗战胜利果实,已经把最精锐的新1军派往东北,只想派出一支5000人的部队去日本。可是美国再一次要求中国至少派遣1个师,国民党政府无法推脱,最终决定由曾在河内担任受降任务的荣誉一师和荣誉二师合编成第67师前往日本驻军…  相似文献   

2.
近几个月来,派兵参加驻伊拉克联军的国家,有的已经公然撤除,有的悄然减少了驻军人数,有的则表示不久将要撤离。这使拼凑与主导多国部队协助占领伊拉克的美国感到十分恼火与尴尬,不得不设法挽救“正在坍颓的”伊战联盟。 美国联合英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3.
秘密使者     
一九三三年春,林育英同志从上海到苏联,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和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当时担任代表团团长的是王明,副团长是康生。王明在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的支持下,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取得党中央的领导权,因为惧怕国内白色恐怖,于一九三一年秋离开上海到达莫斯科。对王明的所作所为,林育英早有所闻。据当时在苏联工作的卢  相似文献   

4.
张燕军 《学理论》2009,(9):69-70
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四国同盟战略”,希望在亚太地区组建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参加的战略机制,但它将中国排斥在外,表明日本企图借助“中国威胁论”,拉拢具有共同利害的国家围堵中国,并借机确立自己在东亚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珍珠港事件是美日关系中重要的一页。70多年来,关于事件发生前的美日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责任等诸多问题,美日两国有着不同的说法。在事件发生后官方、学者、民间的看法,纪念的方式上,美国和日本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对美国来说,日本偷袭珍珠港带来的耻辱要远多于仇恨。珍珠港事件既未妨碍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管制,也没有影响美日同盟关系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8,(8):44-44
为应对中国崛起,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曾经发起合作。现如今,这种合作态势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各国都担心刺激中国,顾虑到中国的感受,四国战略对话框架即将面临“自然消亡”。  相似文献   

7.
建农 《侨园》2003,(1):6-7
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冀朝铸,在外交舞台上驰骋了44年。 1952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冀朝铸,朝鲜战争爆发后,曾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和平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做英语速记和打字员。从朝鲜回国后,被留在外交部工作,从此踏上了外交生涯。在外交生涯中,冀朝铸曾参加中国赴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代表团的工作,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当翻译,几乎参加了70年代中美关系的全过程。邓小平访美,冀朝铸再做翻译。他担任过中国驻美  相似文献   

8.
南联盟塞尔维亚议会6月3日通过表决接受了由西方和俄罗斯达成的和平协议,随后,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也表示接受。这个协议虽然在文字上稍有缓和,但是和朗布依埃协议没有根本区别,都是在南联盟代表没有参加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按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意志草拟的。舆论认为,科索沃问题的外交斡旋虽有了积极进展,但目前和平方案仍属原则性的,有关各方对一些具体问题尚未达成协议。能否真正实现和平尚待观察。6月7日,南联盟和北约军事代表团就南从科索沃撤军举行了会谈,双方末就有关军事协议达成一致。随后,北约军事代表团团长称,北约…  相似文献   

9.
秦晓凡 《各界》2010,(9):25-29
同访莫斯科心不和面也不和 派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苏联,是毛泽东于1949年5月上旬确定的。 毛泽东确定,代表团长是刘少奇。代表团成员,有高岗、王稼祥、邓力群、戈宝权、师哲、徐介藩。主要成员是刘少奇、高岗、王稼祥。毛泽东在选择代表团主要成员时也花了不少心思。刘少奇是党内二号人物,可以代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方面商定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将于4月16日至19日访问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日本首相曾四次访问过苏联,而苏联首脑却一次也没有访问日本。戈尔巴乔夫的东京之行,书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对日本的访问。 苏联和日本都非常重视戈尔巴乔夫这次历史性的访问。为了作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1.
毛黎 《党政论坛》2011,(4):60-61
中国政府正式承认蒙古的分离独立,是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约定”: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让蒙古经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是否独立,而中国对独立后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将予以承认:而交换条件是,苏联承诺“尊重中国在满洲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事务,不援助中共”,以及对日宣战,帮助中国“驱逐日本人”。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为二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抗战使日本无力"北进"苏联。"北进"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具体战略之一,目标是占领苏联远东地区。日本进攻苏联主要靠陆军,但由于中国的顽强抵抗,日本不得不将陆军主力投入中国战场,无法将"北进"政策真正付诸实施,使苏联在卫国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免遭两面夹击,能够集中力量先打败德国法西斯。  相似文献   

13.
喀布尔专电 2月15日,驻阿富汗苏军司令格拉莫夫中将乘坐装甲车从阿富汗北部城市海拉顿来到苏阿边界。他和最后一批苏军人员通过苏联西南部乌兹别克共和国与阿富汗交界的阿姆河上的“友谊桥”进入苏联国境。在边界上喀布尔方面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派高级官员送行。但是,它结束了一  相似文献   

14.
苏辽 《瞭望》1984,(20)
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伊凡·瓦西里耶维奇·阿尔希波夫于五月十日到我国进行正式访问。他是多年来苏联访问我国的第一个高级官员。阿尔希波夫在五十年代曾任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和苏联在华专家总顾问,在中国工作过多年并参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工作。因此,他是对我国比较熟悉的苏联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史迪威为何倚重共产党寇炜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开始重视中国战场,希望中国拖住日本,以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了“扶蒋抗日”,美国政府派史迪威担任国民党军队的总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但是,在...  相似文献   

16.
方雄普 《侨园》2007,(2):8-9
参加奥动会对于经济不发达的穷国来说,路费无疑是一大难题。旧中国一共派代表团参加过3届奥运会,即1932年的第10届,1936年的第11届和1948年的第14届。第10届时,张学良赞助数千美元而成行,那是因为只有3个人的代表团,而且坐海轮往返,花不了多少钱。然而到第11届和14届时,规模大、人数多了,由于钱不够又没有人赞助,只好由中国足球队到东南亚跑码头去筹款。  相似文献   

17.
修平 《民主》2005,(12):34-35
2005年10月18日-10月30日,我随中 国出版代表团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19日抵 达法兰克福后,当天下午即去该展览中心布 展。 此次我国出版代表团的展位,在亚洲馆颇 具规模。“中国出版”开始整体亮相,除国家队 “中国出版集团”以外,尚有中国国际出版集团 和地方出版集团(如江苏、北京、江西、辽宁、山 东、广东等八大集团)。10月21日晚,国家新闻 出版总署还举行了盛大的冷餐招待会,邬书林 副署长、中国驻德大使馆文化参赞、国外参展 商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况空前。相比 于前几届,中国出版没有独立的展位而曾寄人 篱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令人振奋。但不足 之处,仍然显现。  相似文献   

18.
日本总担心中国强大以后在东亚成为一个地区大国。如果没有中国 ,日本自然是这个地区没有争议的大国。所以中日之间发展友好关系有很多困难 ,中日不可能发展成盟国 ,因为中日是两个竞争对手 ,但两国可发展某种程度上的战略伙伴关系 ,如在经济科技上互助。此外 ,中日关系受中美关系的影响很大 ,美国和日本是同盟国 ,日本不惜花重金“请”美国在日驻军 ,就是为了防中国。美国的战略重心下一步很可能移到东亚 ,届时 ,美日同盟将加强。美日关系加强自然会影响中日关系。美日很可能一起发展地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这意味着 ,美日在情报的侦…  相似文献   

19.
叶齐炼 《民主》2004,(10):7-8
9月5日至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率领由中国国际友好联合会组织的“促进中日观光交流访日代表团”一行24人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代表团主要由中国国际友好联合会组织的成员、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北京市人大常委委员、敦煌市领导、国内三大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北京市两所中学的校领导、中国儿童中  相似文献   

20.
一月·外媒     
《侨园》2012,(10):5
钓鱼岛之争错在美国中国的6艘护卫舰(应为海监船——本刊注)巡视了有争议的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刊注)。这当然不是战争行为,这只是示威。尖阁群岛在很多方面很像位于日本北方的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本刊注),区别只是它实际上由日本控制。就这两个群岛的争议而言,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谁错了?可以勇敢地说:美国人错了。二战结束后,日本应该放弃这两个群岛,其中尖阁群岛更是应该百分之百地放弃。尖阁群岛曾属于美国占领的冲绳县。美国在向日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