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性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猥亵儿童等性犯罪是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被害人多为妇女、儿童。这类犯罪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精神损害巨大,而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物质损失。根据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只能就物质损失要求赔偿,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予受理。本文围绕性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及其赔偿问题展开论述,对目前刑事诉讼立法限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做法表示了不同意见,目的在于引起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对这类案件被害人权益的重视,进而完善立法,将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尽早纳入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具体权利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立法,分别探讨了侵权场合及违约场合中精神损害的认定.精神损害制度适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从人格权到身份权,再到特定的物权以及部分知识产权,最终超越侵权领域,承认特定的违约行为下的精神损害.但精神损害制度的适用是有限的,依然集中在与人格利益有密切联系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民法中的损害分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当前我国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数额或幅度没有明确的规定 ,立法相对滞后。本文根据实践体会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自由裁量的必要性及作用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0,(11):90-90
鲁晓明在《法学家》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纯粹精神损害是指自然人于其民事权利未受侵害情况下遭受的精神利益损害。在受害人利益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趋势下,纯粹精神利益损害赔偿成为各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难以回避的理论难题。纯粹精神损害存在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既可因侵权导致,也可因违约导致。然而,我国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却只承认和支持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排斥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影响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本文在对他国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考察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论述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了构建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国家赔偿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因无标准可依,出现不统一、不确定性等问题.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应遵循三个量化原则即参照但不低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原则,数额适当限制原则,法官自由裁量原则,在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基础上,对加害人、受害人以及侵权发生地经济状况等三方面裁量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法官再酌情裁量以确定最终数额.  相似文献   

7.
张媛 《前沿》2005,(5):132-134
精神损害赔偿, 长期以来是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对它的理论研究过去多局限于单纯的民法领域。环境侵权可能带来受害人财产、身体的损害已经毋庸质疑, 但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 根据侵权责任理论、精神损害理论、外国司法实践, 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适用民法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 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使其在环境侵权适用中也是必要的、具有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和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行政精神损害立法趋势接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司法损害赔偿,即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赔偿范围应包括直接损害赔偿、间接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把司法活动的间接损害和精神损害纳入司法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我国出于对人权保障的需要,是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赔偿制度的需要,符合《国家赔偿法》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10.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是指由于国家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人身权利遭受损害,精神受到创伤。在《国家赔偿法》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趋于完善,更好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个标志。但《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过于笼统,致使在实践运用中出现困惑,因而有必要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再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