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手中收藏有一枚"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即"抗大"校徽。摆弄此枚校徽,引发我无限遐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中央任命林彪为"红大"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为副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2.
我于1937年春天从白区调到延安,进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多次见到自己久仰的朱总司令.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朱总司令视察延安抗大三分校.1939年6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庆祝建校3周年纪念大会之后,副校长罗瑞卿率领抗大总校东渡黄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去办学校,在延安留下一部分学员和干部,  相似文献   

3.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边区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迁往延安。为适应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是抗大的主要创办人,并亲自任教,讲授哲学、战略学,经常做政治形势报告,还多次给抗大的干部和学员做思想工作。当时在延安有个习惯,抗大每次集会,都有各级指挥员轮流值星,负责整理队伍,维持会场秩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大学,大约是世界上唯一的。”这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所指的大学,就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大的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 1936年6月1日,红大在陕北瓦窑堡诞生。从前线调来的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他二人同时又是学员。这种情形,让人觉得新奇。 1936年7月,红大随同中共中央迁到保安。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地主豪绅的搜刮,保安城内破烂不堪,一片凋零。搬迁学校前夕,毛泽东与红大的领导一道在保安城内  相似文献   

5.
正1937年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和毛泽东将在保安的"中国红军大学"迁往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刘亚楼任教育长。不久,胡耀邦来到抗大学习,就此开始了他在抗大的一段经历。入抗大学习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前,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在中共抗日主张的感召下,满怀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12,(9):65-F0003
红军大学的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军大学、红大。193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在江西宁都成立。1933年10月17日,中革军委发出的《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决定:“以原有高级班上级班,改为红军大学校”,从此开创了人民军队办大学的先河,被毛泽东誉为“红埔军校”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7.
1937年春天,我奉中共河北省委(同北方局是一个机构)之命,离开白区原来的工作岗位——中共河北省平山县委书记,调到延安去学习,进了红军大学第二期,不久就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我在白区工作中有个历史问题,早已经过河北省委处理,做了结论,照理说应该是没有事了,不料在政治运动中又起风波。1937年底,中央有个指示,要清查党员队伍,这时候我在抗大三期三大队第八队做行政工作,党内职务是支部组织委员。  相似文献   

8.
1 为了迎接对日寇大反攻的到来,准备大批炮兵技术干部,中央军委于1944年下半年,以原来在1937年建立起来的延安炮兵团为基础,又从驻陕甘宁边区内的各军政校院,以及从西安来延安参加救亡运动的男青年中,挑选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组建成了延安炮兵学校。 文击、甄秉信等同志从抗大总校驻清涧第二大队挑选学员。当时我们一同去炮校的共有32个人。校部设在南泥湾。前任校长是郭化若,后任校长是朱瑞。炮校下  相似文献   

9.
1936年6月1日,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作过重大贡献的学府,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抗日红军大学,在陕西省北部的瓦窑堡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新式学校,担负着培养革命干部的战略性任务。毛主席在延安一次讲话中,曾把抗大比喻为黄埔军校,他勉励抗大师生,发扬黄埔精神,完成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0.
正刘忠将军向来以英勇善战闻名于世,他投身抗日军政大学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的经历却鲜为人知。今年正逢抗大成立80周年,笔者选取他在抗大工作期间的若干事迹,以资纪念和瞻仰。1937年初,刘忠从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司令部特别支队(骑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任上奉调至抗大学习深造,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路飞奔赶到学校报到。因各个部队到延安的路程有远有近,不能同时到校。刘忠到抗大时,学校已经开课五六周了,抗大教育长罗瑞卿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20,(3):22-23
黑龙江大学“根于延安,源于抗大”,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经五次易地、十次更名,1958年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虽几经变迁,却始终守望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逐步形成了以“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主旨的黑大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学校办学治校的鲜红底色。  相似文献   

12.
一 1936年5月东征战役结束后,中革军委决定兵站部部长杨立三(抗战期间任八路军后勤部部长,抗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军委总后勤部部长)到红军大学学习,空出的兵站部部长一职由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杨至成兼任.这样,杨立三就走向了红军大学的课堂. 长征时,中央苏区瑞金红军大学被改编为军委干部团随军行动,到陕北后,与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了工农红军学校,随后又改名为西北红军大学,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  相似文献   

13.
刘云平 《党史博采》2013,(11):60-61
说到抗大,人们自然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其实,早在1938年,中央军委就发出了抗大到敌后办学的指示。随后,相继成立了12所抗大分校,分批前往各根据地办学。抗大总校也在罗瑞卿带领下到达晋察冀边区。  相似文献   

14.
1938年11月下旬,我正在洛川抗大六大队学习.一天下午我们分队李指导员告诉我,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来电报通知,抗大每个大队要选送五名学员到延安先接受瓦解敌军工作的训练,而后分配到敌后工作.大队部根据学员的经验、条件和表现,研究决定由我带领其他四名同学一起去延安受训.第三天我和尤克等其他四名同学以上前线为国捐驱的精神一起从洛川出发,经富县、甘泉等地在日落时抵达了延安.一进这座古城,顿时感到比来时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前身)创办之初,女学员比较少,大多是经历过两万五千里征途的红军女战士,如康克清、林月琴、李贞等。1937年1月19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校名,在延安开始第二期办学,抗大办学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这一期开始,大量青年学生进入抗大学习,他们编为第四大队,其中女生区队共有59人,大多为来自各地的青年学生。延安的新女性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适逢抗  相似文献   

16.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革命圣地延安兴办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大批的抗日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人们对延安的红军大学、鲁艺学院、陕北公学、军政学院、中央党校等,都比较熟悉,但是,党在延安地区兴建的医科大学,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距离延安城20公里有个柳树店村,这个村很大,有五六十户人家,中央军委卫生部于1939年在柳树店村建立了一所医科大学,名叫“中国医科大学”,这是我们党拥有的第一所医科大学,也是当时在全国革命根据地范围内仅有的。到了1941年,中央军委卫生部把“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延安医科大学”。这所医科大学的校长是王斌,第一任政委是姚正锡。1942年姚王锡调走,中央调谢滋群接任,当了延安医科大第二任政委。1943年,谢滋群到中央党校学习,延安医科大学政委改为党总支书记,由校长王斌兼任总支书记。  相似文献   

17.
书讯     
《党史文汇》2013,(2):51
郭新虎编著的《抗大一分校女生队》一书于2012年1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本介绍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在敌后学习和战斗的专著。为我们展示了女生队在延安成立后  相似文献   

18.
1933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在红军大学开办高射机枪训练队,为建立防空部队培训骨干.红军大学高射机枪训练队在瑞金城南大布桥,训练队共有12个排,队长和教员是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毕业回国的王智涛.当时,高射机枪训练队并无高射机枪,只有几挺南京金陵兵工厂造的马克辛重机枪,和几挺汉阳造的30节式重机枪改装成的“高射机枪”.近似实战的训练是在操场上埋上两根丈余高的木杆,木杆之间架一根铁丝,铁丝中串着王智涛自己做的飞机模型,并用绳子拉着飞机模型在铁丝上滑行进行训练.半年后,这批学员结业,9个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17,(6)
<正>黑龙江大学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陆续更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等,1958年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7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五次易地、十次更名,几经变迁却始终不忘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逐步形成了以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决定了张爱萍重返上海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曾经担任过军委骑兵团政委、时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的张爱萍,一心想奔赴前线,跃马挥戈,疆场杀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张爱萍最终选择了与抗大许多学员一样的方式,给学校和总政治部写信,要求到前线去。抗大学员不安心学习要求到前线去的情况最后被毛泽东知道了。这天,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在教育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来到抗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