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神州大地的“四清运动”,持续时间达4年之久,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指导四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洗手洗澡,从而上演了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幕。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统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又改称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神州大地的“四清运动”,持续时间达四年之久。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指导“四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洗手洗澡”,从而上演了共和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幕。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统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又改称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3.
林小波 《党史博览》2003,(12):30-34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以"反修防修反复辟"为宗旨的政治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一波三折,时而配合默契,时而冲突激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4.
戴安林 《世纪桥》2009,(2):15-18
“林震”教授来响水公社蹲点搞“四清”运动 1964年9月的一天,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人民公社来了一位名叫“林震”的农学院教授。林教授告诉当地的干部和社员,他是来这里蹲点,开展“四清”运动的。林教授来了以后,就一头扎进群众之中,频繁地走田间、访农户、调查了解农村的具体情况,宣传解释党的农村工作政策。  相似文献   

5.
四清运动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运动实际上是“四清”运动的预演 ;在国内 ,因对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应对 ,党内高层产生了意见分歧 ,导致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 ;在国际 ,中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 ,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已经变修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周边形势的紧张 ,使毛泽东加紧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 ;再加上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从而在全国开始了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政治运动 ,即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6.
城乡“四清”运动的发动及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63年至1966年,全国城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城市的运动称为“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农村的运动称为“四清”(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后来城乡都统一称为“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这场运动动员了几百万人的工作队下乡下厂,延续四年之久,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政治上的“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并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理论准备。当时为什么要发动这场运动?有些什么深刻的教训呢?下面试作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运动,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提出来的。1963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农村开展以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简称“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要求各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试点。按照当时的说法,开展“四清”运动是进行反修防修实践的一个重大措施。福建省闽侯地区先在面上结合整风整社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作为试点。  相似文献   

8.
湖南四清运动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南是全国开展四清运动最早并在运动中表现最积极的一个省份.湖南的四清运动分三个阶段:1961年10月--1963年5月是酝酿准备阶段;1963年5月--1964年8月是试点阶段;1964年9月--1966年8月是全面铺开阶段.湖南的四清运动是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为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发展和中共中央制定开展全国四清运动的文件提供了实际依据,在运动中打击伤害了大秕基层干部和党员,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因此,彻底否定湖南的四清运动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9.
“四清”运动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党史、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运动的源流上看,“四清”运动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和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和预演;从运动的历史时段上看,“四清”运  相似文献   

10.
“四清”运动.指的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发动的以“反修防修”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下,大批领导干部下工厂、农村蹲点指导“四清”。20世纪60年代前期结合“四清”所开展的“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运动是当代中国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国内外迄今甚少见到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专门叙述。笔者搜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试对其来龙去脉作一呈现。  相似文献   

11.
政治运动是中共在革命时期解决问题的惯用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方式被沿用下来并在历次运动中总结出一套开展运动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发起了"四清"运动,1963年至1966年间,小王村"四清"运动经历了"三清"、"小四清"和"大四清"三个阶段。小王村"四清"运动在运作方式上体现了深思熟虑、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特色,工作队运用行政强制、利益诱导、宣传教育和情绪感染等技术手段,使运动得以顺利开展。然而,政治运动有着天然的局限性,"四清"运动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在广州农村四清运动中,陶铸亲自坐镇指挥,选择试点公社,组建四清工作队伍,带队在花县蹲点,并且在广州农村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行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责任制。最终广州农村的四清运动给广州农村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大,且农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有关"四清"期间领导人蹲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64年9月以前几个极具影响力的"四清经验"上。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1965年9月至1966年4月在河北省正定县二十里铺公社二十里铺大队的"四清"蹲点经历,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安子文领导工作队分四个阶段开展当地"四清"工作。在"四清"的准备阶段,工作队宣讲政策、帮助村民秋种、培养积极分子;清经济阶段,工作队解决干部"四不清"问题;清政治阶段,工作队进行"民主革命补课";建设阶段,工作队整顿党支部,稳固运动成果。对待干部"四不清"问题、进行阶级成分划分、组织生产建设三方面内容,体现了安子文蹲点对《二十三条》的坚决贯彻。与其他著名"四清经验"相比,安子文的蹲点更为中规中矩。  相似文献   

14.
安徽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启动于“五反”运动,从试点到分批开展,从重点城市到面上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左”的错误逐步升级。安徽城市“四清”的负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1964年,四川省广安县“四清”运动中爆出了震动全川乃至全国,惊动中南海的特大新闻: 广安土地上的人民政权“三分之二落入了地主资产阶级反革命之手”,掌权者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县委机关80多名干部被关押审查,部、委、局、室的头头脑脑没有一个好人,12个区镇中只有永兴区的书  相似文献   

16.
伍小涛 《世纪桥》2007,(2):90-91,99
反右运动是建国后一次重大的思想整肃运动。它不但使有着“清议”传统的知识分子淡出政治舞台,而且促使了“左”倾思潮的更加盛行,为大跃进的开展,“四清”运动的推行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沈闯 《党史文苑》2008,(3):48-50
“四清”运动是1963至1965年期间,根据中共中央连续发布的《十条》和《二十三条》指示,在我国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参加了由公安部和山东省公安厅组成的工作队。去山东曲阜姚村公社姚村大队薛村生产队搞了八个月的“四清”工作。在当时和尔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参加“四清”工作对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不仅要写进人事档案。连“户口簿”上都有记载。我的户口自1964年l至8月,曾迁移到曲阜又迁回北京。因为那会儿还没成家,是集体户口,由单位给统一迁出与迁入。若干年后。从户口簿变动栏的记载中,才知道当年搞“四清”,我是带着户口去的。  相似文献   

18.
四清运动在一些方面还有值得肯定之处,主要是改善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强调抓生产,改善经济管理,健全巩固集体经济等。但是,四清运动毕竟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运动的基本方面是错误的。它严重扩大了打击面,挫伤了一部分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受到干扰;为“文化大革命”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等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运动,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来的。按当时的说法,是进行反修防修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福建省连江县的“四清”运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刘少奇与四清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在全国城乡发动了一场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中央具体指导“四清”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既对它的“左”倾错误的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又在企图抑制“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升级中与毛泽东发生重大分歧,成为以后被打倒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时期,错误和正确的东西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反修防修”的口号下罩上了“左”的面纱。一、刘少奇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最初认识和“反修防修”的误导  “四清”运动是毛泽东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的产物。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问题,使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