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其造成的多起重特大交通事故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现行法律的滞后,导致"毒驾"无法受到相应的处罚。为了将"毒驾"行为纳入法律的控制范围,可以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发生为界限,分别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制定不同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由“吸毒驾驶”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频发,呈日益增长且难以遏制的态势。针对“吸毒驾驶”日趋严重问题,公安机关在推动“毒驾入刑”和查处“吸毒驾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务院在关于《禁毒法实施和禁毒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也曾建议《刑法》增设“毒驾罪”。2011年我国出台《刑法修正案(八)》,把醉酒驾驶规定为犯罪,与“醉驾”相比,“吸毒驾驶”对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更大。本文以同醉酒驾驶作风险比较和从刑事侦查作操作考量为视角,对“吸毒驾驶”入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危险驾驶罪,只将“醉驾”与“飙车”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之中,显然,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无法涵盖所有应当处罚的“危险驾驶”行为,“毒驾”行为入刑势在必行.对于“吸毒”的主观界限,应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吸毒”内涵保持一致,也即既包括出于非医疗目的也包括出于医疗目的而使用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对于“毒驾”行为的入罪标准,选择“零容忍说”较为恰当,即只要驾驶者吸毒,不论其体内毒品浓度,一律可以入罪.  相似文献   

4.
毒驾,虽已成为公共交通管理领域与社会秩序管理中的棘手问题,但实质上并未得到有效重视。近年来,贵州省因吸毒引发的驾车肇事现象处于高发态势。认清毒驾问题,刻不容缓。应通过数据分析出贵州省毒驾问题严重的车辆类型、毒驾人员年龄集中层、毒驾人员男女比例、吸毒与驾驶的关系,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吸毒后驾驶机动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增多,特别是导致多人伤亡的恶性交通事故案件时有发生,所造成的悲剧也触目惊心,对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存在巨大的威胁,作为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新问题,"毒驾"正呈现愈演愈烈趋势,建立完善的"毒驾"防范、治理机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我国道路安全事故高发,"酒驾"入刑以来,酒驾行为明显下降;而与其相比更具危险性的"毒驾"行为,却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文章从"毒驾"的独特属性以及我国的社会和法制现状出发,结合国外在"毒驾"防范方面的先进理念,提出"毒驾"必须入刑,但在入刑时应当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以及便捷、高效、准确的检测手段。只有立法的完善,才能有效地预防此种高危行为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把醉酒驾车和追逐驾驶中情节恶劣的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规制,是因为该类行为具有抽象的危险性,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性。为了解决危险驾驶作为抽象危险犯的责任问题,在适用现行刑法区分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基础上,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把危险驾驶行为予以立法归罪进行规制殊有必要。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危险驾驶罪在立法上仍然存在缺陷,在司法实践中仍会遇到相关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毒驾"行为犯罪化具有很强的民意基础,但"民意"的呼声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不能代替理性的分析。"毒驾"行为犯罪化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和最后手段性原则,无法实现刑法的功能,操作上具有复杂性。"毒驾"行为是表象,吸贩毒行为才是本质,"毒驾"行为犯罪化实属本末倒置,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惩治并非常见的"毒驾"行为,也无法实现期望中的社会效果。在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基础上,完善相关道路交通行政法规,并辅之以既有的刑法规定,应能满足惩治"毒驾"行为之需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毒驾"问题是继酒驾后的又一重大社会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对"毒驾"问题认识不足,相关处罚的政策措施不完善,现场执法的检测手段不便捷,相关的技术标准有待制定等因素的影响,"毒驾"问题的解决存在一些难点和困境。从精神医学、药理学角度分析我国"毒驾"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可建议"毒驾入刑"。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机动车罪,学者观点不一。犯罪圈的划定有其特定的标准:即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及现行立法规制力的不足。以此为标准,则完全有必要将危险驾驶机动车行为纳入刑事法律的评价视域。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法律对毒品的界定存在语义重复、容易混淆、外延过窄等重大缺陷,不利于我国新型毒品打击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审视我国毒品定义基础上,参考境外国家(地区)的毒品定义,建议将毒品定义重构为:“毒品,是指任何毒理效果大于或相似于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物质。”同时,建议将我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分级并列明每一级的种类和相应的量刑指导意见;国家禁毒委员会每年定期审查、更新《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并在《禁毒报告》中公布更新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化学合成类毒品的出现对传统的毒品构成冲击,其原料的非原生性和生产的便捷性使之异军突起。中国作为易制度化学品的生产大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目前我国规制易制毒化学品的法律法规存在诸多不足,应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行政处罚的法律位阶,不断完善管制的易制毒化学品的种类。  相似文献   

13.
2013年78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在试点更加宽松、自由、开放的金融、贸易、投资政策的同时,也给上海公安工作特别是上海公安经侦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为此,公安机关必须从主动发现、主动预警、主动防控的角度,研判上海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从金融、商贸、涉税等领域分析自贸区可能多发的经济犯罪,并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和刑事打击三个层面,提出预警性、延伸性的打防策略和政策性、体制性、机制性的工作建议,以期为相关职能部门堵漏补缺提供参考,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浅议BOT在我国的应用及其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莉  艾吉昌 《外交评论》2003,(3):108-112
BO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的一种投资方式。本文阐述了BOT的意义,尤其是对我国引进外资、发展基础设施的作用;介绍了两个我国利用BOT方式建设的项目;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与BOT在我国的发展不相适应之处,提出应调整和完善我国目前的BOT立法,以保障BOT投资方式在我国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法治创新的制度需要,使得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了授权国务院在自贸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但暂时调整法律规定并非法律修改,作为一种非法定的授权立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务院的暂时调整法律规定的立法授权,在授权主体的合理性、被授权机关的适当性和授权内容的合法性上皆与现有法律规定存在冲突。在未来自贸区的法治创新中,必须正视自贸区发展的法治瓶颈与长期性,防止代议制立法模式下行政权力的僭越。通过推进以《立法法》为突破口的多途径改革,获得变通执行法律的空间,并借助法解释学助力自贸区法治创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一项严重的刑事犯罪,其与恐怖组织犯罪和毒品犯罪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灾难性犯罪,由于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各国在制定法律打击和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时,都倾向于规定有别于普通刑事犯罪的内容,不仅在实体法上规定较重的刑罚,而且在程序法方面也规定了特殊的诉讼程序。但就我国而言,并没有就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规定专门的诉讼程序,在实践中不利于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追诉和惩罚,因此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别程序问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中国法律法规名称英译版本缺少统一规范,英文译名混乱的状况常给来自法律界和学术界的人士带来诸多疑惑,特别是给外国读者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目前,中国具有较高效力层级的现行法律法规——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名称英译版本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有:(1)英译名称冗长且极具中国特色;(2)名称格式词后的介词使用混乱;(3)“Law”的前置定语表述形式多样。文章尝试以法律法规名称的英译文本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归类,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与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律法规名称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1)引用英文名称时参考权威机构编译的版本;(2)尽量简化译文名称的长度和结构;(3)制定不同格式词的一致结构标准;(4)尽量统一“Law”的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隐私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传统的隐私权相比,网络空间隐私权具有新的特点并且其侵权形式更加多样化,为此,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含义和内容需要加以明确界定.世界各国目前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规制模式,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值得借鉴.我国对网络空间隐私权保护基础薄弱,应借鉴发达国家立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空间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对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督检验,我国设立了专门的法定机构,并设立了专门的财政支出用于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检验仪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标准对食品药品的生产、研制、经营和使用进行依法检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文章对我国食品药品质量现状予以了细致分析,就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的必要性和亟待采取相关的质量监督措施进行了阐述,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可以对食品药品的质量放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职责分工是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与制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重要背景。这两部法律对二者的职责作了相对清晰的界定 ,对其职责协调问题亦有一定规定。虽然两法的实施绩效尚待观察 ,虽然在具体实施中仍会产生各种问题 ,但它们的出台 ,对于加强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规范银监会监管职责的履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制改革 ,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