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迅 《湖湘论坛》2001,14(5):84-88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有着十分近似的历史背景:都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都面对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威胁,都发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殊为可惜的是,两国最终在法制近代化的道路上却走向了相反的命运,有所谓明显的“成败利钝”之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宪政追求为什么没有成功?一衣带水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又缘何实现了宪政?剖析尘封的历史,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是有深层原因的。 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一国商品经济愈发达,该国实现民主宪政的社会需求和可…  相似文献   

3.
苏一星 《人大研究》2005,9(2):24-27
列宁曾经指出:“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真正承认这些权利的保障在哪里呢?在于人民意识到并且善于争取这些权利的各阶级的力量。”[1]可见,保障宪法实施的力量首先在于人民的宪法意识。宪法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宪法现实的反映,是对宪法各种心理过程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作用的基本看法,对宪法的评价和理解以及其他宪法观念和想法。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在宪法产生前,资产阶级高举民主法治的旗帜与封建专制进行了反复的较量,这即宪政运动。宪政运动的目的在于限制君权保障人权,使国家治…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治国方略的两大组成部分,然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德治建设实质上也是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两者的紧密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所以,以德治国必将对宪政建设产生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宪政建设创造如下条件:1.加强司法道德修养,提高办案人员素质,促进司法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宪政建设提供人才准备。“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有-部好的宪法,但如果得不到充分正确的适用,也将是一纸空文。可以说,宪法实施的过程就是宪政建设的过程。尤其是在轰轰烈烈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5.
田威 《人大研究》2005,(1):29-32
一般认为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 ,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 ,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宪政理论作一梳理和简介。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 ,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以政权性质为标准 ,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  相似文献   

6.
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还存在宪法权威尚未真正确立,宪政意识不强,人大制度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遵守宪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等.  相似文献   

7.
宪法诉讼制度是近代宪政理念及其制度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自其产生以来就在整个宪法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宪法诉讼的价值是多元的,在宪法诉讼的价值体系中,宪政价值无疑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宪法诉讼作为宪法的免疫器和宪政的守护神,对一国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首要的意义,即"无诉讼则无宪政"。  相似文献   

8.
李艳君 《传承》2009,(8):132-133
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还存在宪法权威尚未真正确立,宪政意识不强,人大制度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遵守宪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等。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说到底就是要实行宪政。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宪法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的神经枢纽。“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还没有哪一项发明创造能够比得上宪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祉。”(《宪政论丛》第1卷)为什么说宪政是“福祉”呢?它有以下三大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高秦伟 《新东方》2004,(3):50-51
政治文明的重心是制度文明,而宪法又位居制度文明的要津。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奉宪法为国之大事,均以建设宪政为最高目标。但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等均不相同,因此对于宪政的理解也呈多样性。我国学者对于宪政的涵义的概括大多是以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本思想为根据的。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就是民主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是苏联,都  相似文献   

11.
完政具有它的道德之维,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之上,对人性的不完善性假定是宪政的伦理预设.同时,宪政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内涵,即宪政有"宪德",主要包括关于宪法与公民、政府与人权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原则.这些原则属于判断宪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在西方历史上与基督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督教给西方宪政提供了许多基础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宪政离不开四大要素,即宪法、民主、法治与人权。同样,财产权的宪政价值也与这四大要素紧密相关,是否保障、促进这四要素是衡量财产权的宪政价值的重要标准。财产权是人性的必然结果,自由的保障,宪法的根基,法治的催化剂,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其本质上是民主的,并最终回归于人权。财产权的宪政价值分析,有利于克服中国社会缺乏尊重、关怀财产权的传统弊端,从根本上推动中国财产权与宪政之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3.
祝天智 《长白学刊》2010,(3):114-118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它推进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拓展了现代政党的生存空间,促进了民主和宪政观念的知识化与社会化。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主要缺憾,同时也是它未能达到立宪之目的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近代中国战争决定政争的政治发展逻辑支配下,国人头脑中充满了浓厚的反妥协情绪,国共两党的妥协空间都很狭小,同时各派政治力量不仅对宪政存在诸多误读,而且都对宪政持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态度。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历史功绩及其缺憾是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4.
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至今年已愈百年,因此有必要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观察清末宪政的道路。清末宪政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清末宪政以法典化形式开创了中国宪法的历史;清末立宪的成果多为中华民国所继承;清末宪政运动提高了民众对民主宪政思想的认识,向其传播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清末宪政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可贵开端。充分认识清末宪政的成就与不足,反思晚清政府选择的宪政模式对百年来中国宪政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界法制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刑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民法阶段,西方从15世纪到16世纪海商法出现进入到民法阶段,以法国《民法典》为标志。刑法向民法的转变,标志着人类社会和人的关系的根本性转变,身份关系变成了社会契约关系。第三个阶段是宪政阶段,这是在二战以后。尽管人类社会制定宪法有很长的历史,但是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包括美国在内也是这样,美国在很长的时期不对宪法中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比如关于平等的问题,1864年以后美国就制定了民权法案,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最高法院进行违宪审查的时候,说隔离就是平等,种…  相似文献   

16.
黄河 《前沿》2013,(18):78-80
公民社会与宪政国家在保护个体自由权利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宪政并非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自鸦片战争后,被迫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从西方国家引入的一种文化理念。通过对相关历史的考查可以得知,宪政制度在中国并未真正建立起来,甚至“宪政”也属于敏感词。中国与宪政无缘,在性质上是政治国家,当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体自由权利遭到忽视甚至是牺牲。为何宪政制度难以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存,有观点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宪政文化的缺失。导致宪政文化在中国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法治或宪政的道路上走。然而 ,中国近百年宪政史启示我们 :在当代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迫切需要加紧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因为宪政建设之难 ,既受制于制度之设计 ,更取决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中西宪政文化传统的差异与宪政理念的殊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利益和信仰的体系的呈现。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的中国和西方宪政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视域下对宪政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自的宪政实践。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恶与性善的人性预设、社会契约的“契约政府”与家国同构的“父家长制”、人本主义的现代法传统与义务本位的官僚法传统等的区别。性恶与性善:人性预设的不同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对特定的人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性善”与“性恶”这两种不同的人性预设,构成了传统中国的“德治”…  相似文献   

19.
郑琼现 《岭南学刊》2007,1(1):39-43
西方文化传统支撑了西方宪政独特的人权观,固有性、不可侵犯性、普遍性和个人性构成其独特内涵。反观中国,人权观念自古以来就严重亏空,而近代民权启蒙过程中的“托古”路径更导致人权观念在中国发生岐变:近代中国宪政理论所谈论之人权实际上是“恩赐的人权,”恩赐性替代了人权原本的固有属性,并严重阻碍中国宪政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从 195 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历次制宪或修宪都蕴涵许多令人回味和沉思之处。宪法的荣辱与悲欢 ,折射出宪政的坎坷与功效 ,也表达了执政理念的变迁。 5 0年宪政命运 ,注释着一个历久弥坚的道理 ,宪法命运与国家命运、公民尊严休戚与共 ,即宪政兴 ,天下治。宪政的建设性框架194 9年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奠基礼。195 4年 9月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成为“立宪治国”的良好开端。这部宪法由序言、正文两个部分组成 ,正文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