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冲击和挑战,为此应做好以下三点:重视提升"软实力";以民族心理作为推动意识形态发展的契合点;推动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李森  李明 《理论导刊》2023,(1):106-112
视觉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和实践指向。一方面,它凭借感性形象呈现意识形态内容,通过主体询唤建构意识形态认同,借助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它也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视觉表达泛娱乐化、视觉消费符号化、视觉文化多元化等风险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实效,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效传播,亟须强化视觉图像叙事、增强视觉信息把控能力、规范视觉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3.
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存在的价值样态。在人类与数字科技深度交往的数字时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生产主体走向多元化、部分产品内容低俗化、传播方式图像集群化与文化品味日趋同质化的时代症候,日渐陷入去价值化、淡化他者意识、弱化审美理性、形塑审美茧房的隐忧之中。其原因在于社会加速流动的现代性境遇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根基,审美资本主义催生"符号审美"的消费意识形态,数字媒介技术制造大众文化的"审美幻象"。对此,只有加强主流舆论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崇高的社会风尚、培育数字公民的审美素养与科技伦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众文化崇高的审美价值取向,赋能现代中国数字文明新样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往往是通过电视、网络和畅销书籍这类大众文化载体来实现的。这决定了国学经典如果要传播到民间的意识形态之中,必须要经过适合民间口味的"快餐化"改造。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淮南子·诠言训》也说:"非易不可以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10)
《实践论》是毛泽东立足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随着时代更迭,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声音纷至沓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刻不容缓。面对时代之诘问,《实践论》所蕴含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原因、规律和方法,彰显了真理对解答时代课题的永恒启示。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是当下比较时尚的两个名词,它们两个无处不在并且把触角伸向了各个领域。在大众文化的视域内来考察意识形态,可以在理论上拓展我们有关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范围。意识形态在当代的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建立必将提供长期有效的思想动力和源泉。大众文化借助现代的生产手段进行商业化生产对人民大众发挥影响是以往任何文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研究和探索"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与规律;研究它如何影响社会舆论,影响和左右社会大众意识,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作为大众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有积极影响,又存在着矛盾冲突。而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大众文化中的建设要求亦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地与时代紧密结合,实现时代化,才能化解这个危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文章结合主流价值观的多维视角,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克服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必须看到,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社会变革、体制创新、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全球化等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范围和部分群体中还存在着社会心理认同的缺失和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如何深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王永贵等著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在这方面做了可贵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一、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传播、价值生态正日渐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改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认同危机、控制力下降、话语权消解等问题。首先,微媒体传播内容的任意性降低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目标向度,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6)
清代康熙时,程朱理学一度占据官方意识形态主流。姚炳能跳出此藩篱,治《诗》表现明显的汉学倾向,对《诗经》博物学乃至乾嘉考据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谨以《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纪念唯物史观创立150周年黄明理150年前,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创立了唯物史观。150多年来,唯物史观以其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政党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包容性增强、阶级性淡化、传播途径灵活、作用方式隐蔽等新特点。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淡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加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难度。回应挑战,要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现意识形态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彰显意识形态的时代性,理性回应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相似文献   

14.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和实现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舆论宣传机制,即强化以人为本的舆论宣传理念,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工作内容,改进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方式;建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机制,即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受理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保障机制;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灌输教育机制,灌输教育的内容注重科学性和通俗性,灌输教育的方法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灌输教育的手段注重创新性;构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监督管理机制,即增强国家管理部门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掌控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进监督管理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5.
热词     
刘杰 《党政论坛》2014,(20):60-61
大妈经济 近日某金融产品经理通过陪跳广场舞获得大妈千万级订单,有海外媒体报道称"大妈就是中国经济的秘密武器":她们抄底黄金、玩转股市楼市,为GDP增速作出独特贡献。报道还说"Dama"(大妈的拼音)有望收入《牛津词典》。中国有4亿左右的"大妈"消费群体(30~65岁之间的女性),可支配家庭资金超过40万亿元,握有的现金接近10万亿元。  相似文献   

16.
陈鹏 《瞭望》2008,(39)
谍战剧显示的中国味道开创了国产影视剧的新类型,能像功夫片那样成为中国类型影视作品中的硬通货吗?谍战剧成了这两年的荧屏宠儿,《暗算》横空出世之后,《羊城暗哨》《红色追击令》  相似文献   

17.
王一帆 《学理论》2010,(7):9-10
大众文化对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强化对大众文化的正确引领和推动,笔者从规范大众文化建设核心方向、强化先进文化主导观念、引导大众文化的价值提升、着力提高思想教育者的素质四个方面,论述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西方话语利用新媒体挤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民间话语借助新媒体遮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话语代表新媒体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些都给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9.
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得以维系的思想基础,是社会精神文化的灵魂。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民生建设密不可分,民生改善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互生统一、良性互动的辩证关系。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阶层分化、贫富悬殊、权力腐败严重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追忆民生史实、传播民生故事、关注民生公正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5)
葛兰西作为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创造性地将国家统治分为"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即统治者通过政党、教会、学校等社会团体,将符合其利益需求的价值观念以大众文化影响、渗透到大众意识中,来取得大众对执政党执政理念、主导文化价值的认同。获取文化领导权对于获取和巩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具有重大意义。鉴于社会转型、西方"和平演变"及网络媒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地位在我国正遭受冲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掌握文化领导权,是目前我党巩固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是获取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