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解放与社会和谐是马克思倾其一生的理想追求。对马克思来说,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规定和途径。劳动解放是人的自由联合劳动取代雇佣劳动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消灭人的异化了的生存条件,在自由的联合劳动中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劳动解放在促进生产力解放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关系向自由、平等、互助互爱方向发展,使社会得以和谐。  相似文献   

2.
谈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意识形态虚假性论域中来,这是我们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辨析是非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指认具有极强的语境依赖性,不能把这些虚假性指认套用在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特征中。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社会存在领域,表现为特殊利益的相互性实现、德国资产阶级的时代错位以及社会成员的误认机制。辨析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意识形态虚假性问题,对于我们在理论上科学把握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内涵、在实践上破除"去意识形态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无论理论旨趣、文本主题,还是实践追求、终极价值,马克思孜孜以求的梦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人类解放。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形成发展轨迹,无论就其理论价值还是实践价值来说都是十分明显的。代俊兰教授所著《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正是在这方面探索的代表性成果,全书最大风格是运用文本主题解读法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作了"以马解马"的深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话语叙事建立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基础上,这种叙事的基础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它把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目标作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注点。无产阶级的"头脑"和"心脏"的关系、社会革命的策略与目标的关系、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通过明确的话语叙事体现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内在品质决定着其话语叙事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和能动性,担负着思想传递、政治批判和教育群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古今罕见,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则是他毕生研究的理论焦点。马克思通过对人类解放的所指对象、实质内涵、主体力量、关键环节、基本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创立了一个严密而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体系。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科学性植根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真理性的验证,因而是引领人类走向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6.
对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基本原则的"人权",马克思、恩格斯采取的是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取自身以及人类解放的运动不能受到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等口号的迷惑,并把这些口号作为奋斗的目标,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实现其自身以及人类解...  相似文献   

7.
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规划,这种后革命的政治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规划的放弃.究其原因,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叉政治哲学在深层逻辑上和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观点非常一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消失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运动的革命历史终结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始终充满着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怀。马克思对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探索的基点是现实的人。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状态包括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两个基本层面。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构建,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说,必须铲除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层面来说,它依赖人本身的积极作为,即人成为健全的利益主体与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勇于思考、积极探索、民主讨论的气氛日趋浓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步落实,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潮层出不穷.同时,形形色色的国外社会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对国人的思维观念、话语系统、价值判断、行为趋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何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锋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约请有关专家围绕"'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反映了党的主体利益,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成员的主体利益,二者并不等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只有转化为社会意识形态才能现实地起作用,才能发挥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执政党意识形态向社会意识形态转化必须经过教育,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从意识形态的主体建构功能出发,将教育立足于社会生活的现实中,采取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1.
政治解放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精神领域,通过一系列思想革命,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发现了"人的世界";在政治领域,通过政治斗争,驱除了神权对政治的长期控制,促进了现代国家诞生;在社会领域,改变了封建制度下社会政治化的局面,推进了市民社会的崛起。然而,马克思在赞扬政治解放历史意义的同时,深刻地洞察到政治解放自身的限度,指出人类解放是消除政治解放局限的超越性向度。  相似文献   

12.
勒塞克尔从批判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出发构建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体系。他指出,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理论和标准语法无法涵盖恶语现象,只有研究恶语、询唤和风格这些真实的语言现实,才能揭示语言的本性,阐明语言与主体的相互构造关系。在《语言的力量》一书中,勒塞克尔借助阿尔都塞、德勒兹、莱利的思想,分析了语言的社会现实性和意识形态性,指出自然状态下的个体在语言的询唤中成为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主体,而在独立意识觉醒的现代社会,主体又通过反询唤的风格塑造自身。语言的力量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未来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具备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种主体意识并非强调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优先地位 ,而在于强调要为人类潜力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使人的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要求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使人成为一种精神解放、意志自由的主体。这就存在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闲暇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的历史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也逐渐被模糊。具体表现是:阶级分析从政治领域置换到社会领域,阶层分析代替阶级分析;承认阶级存在,但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被否认,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被消解,中产阶级或技术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统治作用被推崇。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回望过去200年,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和自由的200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独立解放的200年,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样化发展的200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百年潮起落,沧海志不坠"。马克思17岁时写下《青年在选  相似文献   

16.
后冷战时代中国政治领导层所阐述的文明观,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尊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倡导以平等、包容的精神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各种古老文明汲取当代人类所需的智慧;第二,赋予中国传统"和"的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倡导和谐共存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在当代,体现在物质文化、社会行为等层面上的文明交流和共享,与文化身份和认同意识的多样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张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旨在确立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和秩序理念,它根源于当今人类的现实处境,同时包含着面向未来的"人类共处之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现实、回到"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来探询伦理道德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功能限度,是马克思思考伦理道德问题的广阔视阈;在立足于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上,关注全人类的解放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坚定不移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学说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对人本质的揭示及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学说的主题。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构筑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人出发,经过对人本质的异化的揭示,最后到达现实的人的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过程。现实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马克思学说展开的内在张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马克思学说展开的逻辑结论就是对导致人本质异化的社会关系的克服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每到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人类向何处去、世界往哪儿走的问题,就会摆在世人面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威胁、气候变化问题,同样的话题再次被提起。对此,中国的回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党的十八大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最近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三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阶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论。马克思阶级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整体,至少涉及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结构、阶级斗争、阶级解放和阶级分析六个方面内容。西方一些学者从基本概念层面、政治实践层面和方法论层面质疑马克思阶级理论,但马克思阶级理论并没有被"证伪",我们要坚持其科学性,有效分析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