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家庭居室装潢也越来越豪华。在房屋装修过程中因居室财产受损害而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怎样确定财产损害的赔偿责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家庭居室财产损害赔偿,属一般的侵权纠纷案件,适用的归责原则应当是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犯财产  相似文献   

2.
《民法通则》第六章第三节规定了侵权的民事责任。 一、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概念 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财产责任或其他责任。 这里所说的侵权行为是指公民、法人侵害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的民事违法行为。侵害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的人叫侵害人;财产权、人身权受到侵害的人叫受害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作为一种新兴的财产关系,网络财产正越来越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过程中侵害网络财产的案件也屡见不鲜,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在刑法层面对网络财产进行保护已迫在眉睫,而且对网络财产进行刑法保护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王安  纪丙学 《犯罪研究》2004,(6):58-61,79
一、抢劫罪的性质辨析 抢劫罪的手段是暴力、胁迫,因而有侵害人身的一面.由于犯罪的目的或结果是取得他人的财产,所以又有侵害财产权益的一面.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抢劫罪具有身体犯和财产犯的二重性,应该归属于侵害个人权益的犯罪类型之中.  相似文献   

5.
对于借据能否作为财产犯罪的对象,司法实务界持有限肯定的态度,而刑法理论界则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财产犯罪的对象可分为财物和财产性利益两种,因此,借据能否作为财产犯罪的对象这一问题的分析,无非就是认定借据是否为刑法中的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从财物的角度看,因借据本身不具备客观的经济价值,不能作为财产罪侵害对象的财物;从财产性利益的角度出发,借据虽不是财产性利益本身,但在特定情形下与财产性利益密切相连,对借据的侵害在事实上也就是对财产性利益的侵害,故而从规范上看,此种情形下的借据可视为财产罪侵害对象的财产性利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第10条把“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列为犯罪行为之一。然而,公民持有财产的来源十分广泛。有的是利用合法手段获得的财产;有的则是非法所得,如投机倒把、偷漏税款、走私、盗窃、诈骗钱财等等。在适用刑法时,侵害公民合法财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对侵害公民非法财产的行为也应视为犯罪行为。对公民的非法财产,只能经过法定秩序,由司  相似文献   

7.
关于侵权责任构成及其归责原则在学术界颇存争议,一般认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过错等要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侵权法中最基本的归责原则,对于损害赔偿责任,须以过错为责任的构成要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同时又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除了修…  相似文献   

8.
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更是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刑事案件中大部分案件涉及财产侵害。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大多数侵财型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财产求偿权得不到保障。文章就如何保障被害人的财产权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陆法系国家的侵权行为法一般都倾向于将侵权行为理解为对财产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的侵害.然而,与大陆法系不同,可以称得上是英美侵权行为法的特色之一的,就是其侵权行为法保护的对象极为广泛,“名目”也繁多.如对人身安全和自由的侵权行为有:恐吓、侵害身体、限制自由;对个人名誉的侵权行为有:破坏名誉、精神损害、侵犯秘密;对财产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0.
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是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许多新产品投入市场,造成使用者或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的事件不断增多,而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产品责任的法律调整过程是一个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用户之间不断调整利益平衡关系的过程,故产品责任法的主旨是加强和明确生产者、销售者的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