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人口的合理增长、社会福利水平的全面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的良性循环等六方面内容,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化解可持续发展中突出矛盾的紧迫要求,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实行产业结构创新、生产方式创新、消费行为创新、生态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向我们提出了生态观念和生态责任的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这段论述的意义,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责任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从和谐社会视域分析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构建,是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必然要求。和谐生态伦理思想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平衡,寻求自然、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思想、自然生产力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我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是贵州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结论。因此,应该树立生态价值教育观,转变贵州经济发展方式,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社会则是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和谐的社会,生态良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云南藏区要坚持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问题已然成为了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瓶颈。为了城市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科技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和谐生态伦理建构的指向。在科技文化的正确导向下,基于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建构和谐生态伦理必须遵循人本、生态、公正等基本原则,从"认识论"角度,拓宽和加深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从发展观的角度,把握"绿色发展"的方向;从方法论角度,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创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将生态问题纳入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明智的选择,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摈弃功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需要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需要决策层的正确引导,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要地分析了发展经济学50年来的演变过程、变化原因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一般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发展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主要以结构主义为主导思想;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主要以新古典主义为主导思想;80年代末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主要以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发展理论展示的思想境域,仍然主要是以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为典型范例的逻辑图式,“传统现代”的历史链式是其主要的论证基础。“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只是在这同一块逻辑基地上、按不同价值取向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作了不同的描述。它们在面对诸如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发展与代价、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开放与依附等一系列传统悖论时,主要是在西方工业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寻找理论思路和政策出路。所谓“时序论”、“拐点论”、“闭锁论”、“周期论”等解决悖论的思路,视域不一,结论各异,但它们在基本的方法论上几近一致,即体现为线性思维、链式否定和命定式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高校合并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国教育及全社会的进步.应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围绕发展主题,采取各项措施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进程,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本身追求的最高目的.它的实现必须在"联合体"(公有制社会)的前提下,并以"三大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础,尤其是政治文明程度,决定着人的自觉生产实践活动的自由度,也就是说,只有在良好的政治制度下、政治文明环境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和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与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开放水平,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目标,以深化国内改革作为提升开放效益的战略重点,加快加工贸易战略的转型与升级,努力实现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关于开放效益的科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应被理解为持续增长,低代价增长,有意义增长和用科学手段实现的增长.我国要实现科学发展观,应从发展动力入手,以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来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重视人在经济中的地位.办法是从地方政府考核入手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动力,用法律来保证制度的长期性,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制度约束,并以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但是,当前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它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目标是什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8.
“海洋的世纪”这一称谓是世界各国全面开发海洋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开发对于国家经济、区域社会、海洋科技、能源开发、海洋权益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国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有两种情形:一是经典社会主义,其语境是产品经济;二是实践的社会主义,其语境是市场经济。两种语境的不同意味着,实践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具有差异性。在哲学意义上,改革是一种历史文本,“改革”的背后是“发展主义”对“公有制主义”的替代;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的发展图景可概括为:所有制标准论-生产力目的论-发展主义的演进及对它的有限性匡正。未来中国发展.首先要对经典社会主义进行深度的理论反恩;其次是要对实践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认知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要在落实好有关政策、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融资环境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