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一代伟人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冀东抗日大暴动胜利70周年。为缅怀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而牺牲的烈士们,进一步认识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2.
冯煊 《世纪桥》2010,(20):16-18
<正>北满抗联部队的西征,是东北抗战史上一次艰苦的战略转移,它对粉碎日伪当局对抗日联军大规模的"围剿"和"讨伐"、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具有十  相似文献   

3.
东北抗日联军的文化工作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斗争中提高部队文化水平,活跃部队生活,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活动措施。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十分重视文化工作,这对团结教育抗联部队,团结教育人民群众起了巨大作用。抗联的文化工作是抗联英勇斗争的闪光篇章。创办革命报刊创办革命报刊是各地党组织和军队领导人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在南满游击区,曾先后编辑出版了《东边道反日报》、《东边道反日画报》、《人民革命军报》、《列宁旗》、《青年义勇军》、《救国青年》、《东北公众义勇画报》等多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内容很丰富,有党的文件…  相似文献   

4.
东北抗日联军1940年、1941年大部队集中到原苏联境内“野营”整训期间,对东北的抗日斗争并没有停止活动,他们组织小群部队回东北进行抗日斗争,长达4年之久,是东北抗联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由苏境派出的和留在东北坚持斗争的小部队,虽然人数不多,活动的时间有长有短,也没有较大的战斗,但是小群部队在东北的抗日斗争活动,体现了抗联主力部队进入苏境以后,仍然十分重视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时刻准备重返东北战场;体现了抗联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取祖国解放所坚持的伟大斗争的连续性:体现了抗日联军始终是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救国旗帜。由此可见,抗联小群部队4年多的抗日斗争。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中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1936年春至1937年夏,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了政治军事学校。此时,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各部按照《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的要求,一律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是在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发展时期创办的一所培养抗联军政干部的正规学校,为适应抗战需要培养造就了一批军事和政治干部,在东北抗  相似文献   

6.
马莉亚 《世纪桥》2012,(18):18-24
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率领抗联部队在白山黑水间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独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是抗联高级将领中少数历经十四年斗争全过程,最终看到新中国诞生的领导人之一,是东北抗日斗争的亲历者,也是记录者。战争岁月里他一面指挥部队,一面写下了长达百万字的《抗联日记》,是反映抗联历史最直接真实的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病体,  相似文献   

7.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残酷的,为了瓦解伪军、警,东北抗日联军采取了很多方式,通过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嫁就嫁抗日英雄、不嫁亡国奴”、优待俘虏等方式,使很多伪军哗变、订立反日同盟等,支持东北人民抗日。本文以翔实的史料向我们披露了在白色恐怖下,那鲜为人知的战争心理战——东北抗日联军的瓦解伪军、警工作是东北抗日联军从政治上动摇伪军、警军心,削弱伪军、警战斗力的策略和手段,对夺取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降日东北军掀起反日兵变怒潮东北抗日战争中,中共满洲省委和抗联各军领导人,十分…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2,(10):26-26
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塔位于佳木斯市郊区沿江乡民兴村猴石山上。 1934年至1938年间,东北抗联第六军四师在猴石山麓建立活动基地,抗联第三、四、五军也曾转战此地,抗联第六军四师二十三团政治部主任李廷章在此牺牲。这一带山岗林荫下,至今仍掩埋着数十位抗联先烈的遗骨。  相似文献   

9.
1936年2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反日游击队一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到1937年秋,抗联建成11个军,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进行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抗联坚持英勇的战斗,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威胁  相似文献   

10.
张博 《奋斗》2010,(1):56-56
<正>从1931年到1945年间,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的东北,活跃着一支名叫"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与日寇坚持斗争了14年,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场持续了14年的游击战争,同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江南三年游击战争一样,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如今,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已经远离我们半个多世纪,但抗联的历史、抗联战士所创造的丰功伟业和宝贵精神财富仍应被我们铭  相似文献   

11.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曾任抗联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他指挥千军万马在东北大地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几乎家喻户晓,但他亲自拿起笔杆,"主笔"壁报,开展抗日宣传,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2,(18):59-64
抗日义勇军是东北抗联团结的主要对象,当时许多义勇军在党的全民抗战、共同对敌的旗帜下与抗联共同作战,后来许多义勇军参加了抗日联军。赵尚志是团结改造义勇军、进行共同抗日的倡导者和坚决执行者。抗联史专家赵俊清在他的《赵尚志传》一书中这样写到:  相似文献   

13.
正九一八事变后,由部分原东北军、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76万日军,消灭敌人18万,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也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从抗联中走出的10位开国将军大部分是抗联师团级干部,还有少部分是参加抗联后不久就转入苏联学习或参加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初级干部。少将王明贵(1910-2005),吉林磐石  相似文献   

14.
正歌谣是透视民族心灵的窗口,最直接形象地表达时代脉动和人民的心声,是历史真实可信的记录。东北抗日联军在与日本帝国主义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戎马倥偬中创作了大量抗日歌谣,传遍白山黑水,响遍林海雪原。这些在血与火中诞生的抗联歌谣,是抗联将士满怀义愤的怒吼,是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宣言,是抗联艰苦奋战的生动写照,表达了东北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强烈愿望和必  相似文献   

15.
吕勋福 《世纪桥》2010,(14):26-30
<正>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从弱到强。其中,抗联第一军建军最早且影响最大。虽然抗联第一军指战员面对着艰难困苦的条件,但在军长杨靖宇率领下,他们转战于林海雪原,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坚持开展游击战争长达14年之久,歼灭瓦解了大批日伪军,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创造了值得永世纪念、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16.
苏梅 《世纪桥》2009,(12):46-47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曾化名张贯一,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05年2月,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曾领导河南确山农民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13斗争,是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者,东北抗日联军创始人之一。先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  相似文献   

17.
贠占军 《世纪桥》2012,(9):22-2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率先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从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到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经历了十四年艰苦顽强的决死苦斗。武器是抗联部队对敌斗争,并获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主要来源:一是在战斗中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装备;二是筹资购买以及开明地主、士绅捐献;三是自行研制和生产;四是苏军援助和配发。  相似文献   

18.
我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是1938年冀东武装大暴动的火种,是遵循党中央、毛主席的建军路线,在晋察冀军区党委直接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冀东子弟兵,也是冀东抗日烽火中一支以红军干部为骨干的主力部队之一。曾与冀东人民鱼水相依,患难与共,转战长城内外,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创建、扩大和巩固冀东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和五次“强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丰(宁)滦(平)密(云)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平北(现北京以北,长城内外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创立于1940年6月。在坚持整个冀热察抗日斗争和以后收复东北失地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平北既是伪满洲国、伪华北、伪蒙疆三大伪统治区的交界处,是日本对苏战略防线的一部分,又是平西、冀东抗日根据地的自然隔离带。日伪屯集重兵以加强平北的防卫,仅在平绥路东段和平古路沿线,就驻有日军独立第二、第十五两个旅团的大部,同时还驻有大量  相似文献   

20.
李吉敏 《世纪桥》2007,(3):102-103
平北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43年2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作出《关于三年平北工作总结的决定》,平北地委也于当年5月召开干部扩大会议,认为党内产生了严重的右倾错误。本文对此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