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实施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视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目标之一,面对社会整合和制度建构的要求,不仅需要宏观和中观的布局和考量,更需要来自基层社会的实践推动。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视野,人民城市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条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四重逻辑关系,即同源的理论逻辑关系,二者的生成与发展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大影响;互融的历史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共进的实践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进程中共同推进、共同发展;协同的现实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强起来”进程中民族自为自强意识的反映和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求对民族工作主线的正确把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结合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系统梳理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必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凝聚更加磅礴的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刻认识它生成发展的思想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进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跨境民族是指跨越不同国境间居住的同一民族。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全面推进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但是,由于人文内涵和社会特征的复杂性,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较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群体而言任务更为困难和艰巨。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约有30多个跨境民族分布于不同省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着眼全局,认清现实,在全方位制定路径的基础上,推进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双向互促共进的内在逻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沃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孕育了具有岭南西部特色的历史文化,如“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文化、“开放包容”的民族交融文化、“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文化和“多元共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构成了涵养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因。广西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过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充分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厚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不断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思想政治基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立足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发挥制度优势,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度,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协同发力,妥善治理反映在网络中关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线下民族事务。针对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要建立关涉民族议题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精选有利于增强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议程设置;强调大众传播组织的“把关人”角色,提升从业人员的政治敏感性与民族理论水平;对受众进行区分、细分与定位;把握传播规律,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加强对新媒体的使用与监管,促进多元媒介融合等方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度。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理路和现实困境,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维度强化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汇聚强大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情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中积极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诉求表现为获取民族尊严、建构民族信任、增强民族权利、复兴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有习俗差异、情感偏见、情感孤独和民族猜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策略要以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互信建构情感关系、以共情增进彼此理解、以身份认同选择增强民族交融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的框架进行梳理和阐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更好地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价值,探索提升国家认同、开展经济互助、促进文化融合的培育路径,有助于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边疆安全治理和中华民族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客观要求,又具有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作为共创中华历史凝结成果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涵要求。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建设工程,必须在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因素力量的基础上,以"国家主义"取向为原则,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红线,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从本民族特点出发,把铸牢共同体意识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新的历史自觉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谋划、科学设计,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作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之后全区围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领导工作机制、宣教常态化机制、宣教部门工作机制、宣教社会化机制,并不断夯实宣教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初步形成了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体系。进一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宣教体系,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对宣教工作的领导,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开展多样化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并建立一套科学、动态的宣教考核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源头,表现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精神品格,对党的民族工作开展起到指导作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与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引领、初心使命、实践精神、政治品格等方面保持着内在联系,也能够从伟大建党精神汲取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启示。从历史启示看,党的民族工作思想肇端于伟大建党精神,反映在党的民族理论形成、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等方面。从现实启示看,伟大建党精神寓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实现,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淬炼新时代民族工作干部素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作者最近所做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对获得三项世界遗产荣誉的丽江市当前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事例进行了基于诸多个案的实证论述。文章结合丽江拥有的典型的不同民族聚居杂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历史,着重对当前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以及永胜县的民族“三交”状况进行了分析论述,得出了如下结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当代新形势下各民族“三交”的重要因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推动了当代各民族更坚定的国家认同和铸牢共同体的意识;改革开放促进了各民族更多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文章还分析了当前丽江市各民族“三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特点。文章认为,应多从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古籍、文学艺术)的相互交流交融中深入研究民族关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多有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来实证地探讨如何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建立在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和承认差异的政治制度实践上的历史文化基础,建立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基础上的资源分布不均的发展现状和民族工作中"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的现实发展要求以及"八个坚持"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实践路径原则。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及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民族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主线,应进一步增进共同性,尊重包容差异性,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和战略目标,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任务就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古代华夷一体为核心的族群观念、近代国族一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传承与发展;正视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立足现代社会、应对风险社会归属感、是对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是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立足世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蕴、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集体力量应对挑战的价值理念、是以和而不同为核心倡导整体性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取得了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