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首次“破8”,告诫实质经济部门必须加快调整步伐,以迎接人民币汇率中长期升值趋势的挑战市场参与者们期望已久的一个心理关口终于突破了——5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7.9982元, 首次“破8”,理所当然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江涌 《瞭望》2007,(20)
自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以来,人民币“升升不息”,美元则“跌跌不休”。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刷新记录,在五一长假期后突破了7.7:1的新关口,星期二开市中间价为7.6951兑1美元,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幅已超过7%。综观之,日益强大的政治与市场压力是人民币升值的主因。首先看政治压力。继去年12月中美两国举行第一轮经济战略对话之后,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将在5月23~24日于华盛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升值波及香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元的联系汇率制不会改变,但人民币升值对香港影响不可小觑进入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价升势凌厉。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7977,是自1994年中国实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3年以来首次突破7.8。而7.8也是港元钉住美元的水准,这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超过了美元兑港元联系汇率水平。18日人民币连续四日创出汇改后新高,升至7.7758元兑1美元。而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08,(10):37-37
截至2007年1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升至1美元兑换7.3046元人民币,比年初升值超过6%。2005年7月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约10%。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近几年来一直被广泛关注与密切跟踪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创下了单月130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再度加大,以至于5月份以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多次“破8”。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增长的根源。要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归根到底要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6.
清颖 《党政论坛》2009,(4):19-19
目前的判断有市场力量和央行干预两种。基于市场力量的观点认为:首先,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短期内升值幅度过大,需要修正。汇改三年人民币升值超过了20%,尤其是今年8月以来,尽管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不变,但以贸易加权计算的人民币一篮子汇率大幅上扬约10%。中国银行首席汇率分析师谭雅玲据此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人民币汇率回落是技术本身调整和修正的必然结果,“持续的单边升值或贬值容易积累风险,都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怎样影响中国外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07年1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升至l美元兑换7.3046元人民币,比年初升值超过6%。2005年7月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约10%。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近几年来一直被广泛关注与密切跟踪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1月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314元,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下调145个基点,创2011年4月以来新低。这次中间价下调是在前一日人民币即期汇率收盘实现回涨的前提下发生的,并且远低于昨日收盘价6.5157,让市场倍感意外。最近一个时期,人民币汇率连续贬值,被市场猜测是中国央行利用西方圣诞节假日期间市场交投清淡来趁机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另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金融界对人民币汇率的炒作主要是跟风日本和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也增加了国际投机者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预期。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第一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当周跌幅就接近700个基点,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贬值幅度超过0.8%,离岸人民币汇率更是大跌逾2.28%。1月人民币沽空浪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人民币加入SDR令国际投机资本认为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动能有所减少;二是去年12月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市场预测中国央行从紧盯美  相似文献   

11.
小蓝 《侨园》2012,(4):44
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2937元。面对人民币兑美元首破6.3,国服移民的移民律师徐继英表示,对大陆的申请人来说,如果现在办理移民美国,要比2011年年底省不少钱。  相似文献   

12.
香港经济面临“升值”考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首度“破8”后, 香港有关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使香港经济面临新的考验。专家指出,虽然美元持续疲弱已有一段时期,但人民币“破8”是一重要心理关口,市场必然憧憬进一步升值,这有可能吸引更多热钱流入香港炒作,加剧股市波动,同时推动本地租金上升,增大通胀压力。与去年改革汇率机制前相比,人民币  相似文献   

13.
从今年年初开始,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结合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一外汇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中国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和配套的具体实施办法及操作规则。 半年时间已过,实施情况怎么样了呢? 第一,实现了人民币外汇牌价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中,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汇率水平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加权平均价,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中间价,并参照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同时公布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的汇率。人民币汇率每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公布。一切贸易、非贸易和资本项目的交易都按照这个汇率计算。各外汇指定银行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间价为依据,在规定的浮动幅度范围内自行挂牌,对客户买卖外汇。新的汇率制度实施后,从今年1月初到现在,汇率保持在100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市场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它表明中国实  相似文献   

14.
夏南 《瞭望》2003,(27)
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国家一直在对人民币汇率评头评足,美元对欧元、日元汇率近来大幅下跌,“向人民币升值施压”的舆论再度兴起。央行行长周小川在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上正面回答:不认为人民币有被重新评估的可能。表明了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正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行,中间价接连刷新6年低点,引发市场对人民币单向贬值的担忧。对此,专家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主要是受美元走强影响,短期内这样的压力恐将持续。不过,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将成常态,考虑到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展,人民币并没有趋势性贬值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召 《瞭望》2005,(19)
从利率和汇率这一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着手,对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入第二季度后,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讨论又再度兴起,国际舆论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也再度升温。背后的一个因素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迅速增长,截至2005年3月底已达6591.44亿美元。而持续不断的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也对最近几年宏观货币政策格局演变产生极大影响。从利率和汇率这一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分析着手,对这一问题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如何舒缓人民币升值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等国家导引的“向人民币升值施压”的舆论,使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但不赞成人民币升值的舆论也十分有力。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专家肯尼思·罗戈夫近日在华盛顿出席美元和世界经济会议时表示,IMF不会支持要求中国放手让人民币升值,因为此举恐导致其他国家面临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一、1995年汇率走势1994年,我国实行了汇率并轨,取消了原来的多重汇率,建立了由市场决定汇率的机制。这次汇率改革是非常成功的。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保持在合理水平上,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和利用外资。1994年人民币对美元比值稳中有升,年初是1$=8.7元人民币,年末是1$=8.4元;进出口贸易扭转了1993年逆差122亿美元的局面,实现了顺差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加上部分企业为了得到汇率并轨的好处,而把1993年的部分收汇推迟到1994年结汇等因素,1994年我国外汇结存超过500亿美元,为今年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打…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 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  相似文献   

20.
林毅夫 《民主》2005,(9):10-11
7月21日。政府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8.27元升到8.11元,升值2%,幅度很小;一方面“恢复”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并“参考”而不是“钉住”一篮子货币。这次汇率政策改革是否能够达到政府所期望的目的,即人民币汇率不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