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丽蓉 《西亚非洲》2007,46(10):5-9
追问九一一事件真相,认清了由此引发复仇之举与后续"大中东战略"间的内在关联,从背景、动机、思路、框架及其成效等方面质疑美国的反恐战略,以预判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九一一事件不仅是美国实施反恐战略的原初动因与强力推手,也对美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九一一事件后形成媒体牢笼对全球民主生态的消损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并先后用武力推翻两个穆斯林国家的合法政权,不仅如此,美国还在伊斯兰世界推行民主变革,以铲除伊斯兰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反恐战争描绘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无庸讳言,九一一事件和反恐战争还是将西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基督教与穆斯林等具有强烈对比的话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本文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分析伊斯兰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历史,对当代伊斯兰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与以往的研究类似,笔者坚持把伊斯兰主义的研究建立在3个纬度之上,即伊斯兰主义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伊斯兰社会内部的变化、伊斯兰教的内部特点。  相似文献   

3.
东方晓 《西亚非洲》2007,41(6):9-15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并先后用武力推翻两个穆斯林国家的合法政权,不仅如此,美国还在伊斯兰世界推动民主化变革,以铲除伊斯兰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反恐战争描绘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无庸讳言,九一一事件和反恐战争还是将西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基督教与穆斯林等具有强烈对比的话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本文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分析伊斯兰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历史,对当代伊斯兰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与以往的研究类似,笔者坚持把伊斯兰主义的研究建立在3个纬度之上,即伊斯兰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伊斯兰社会内部的变化、伊斯兰教的内部特点。  相似文献   

4.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美俄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地缘政治的回归.九一一事件爆发后,俄罗斯一度放弃传统地缘政治观念,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希望以配合美国反恐战争来换取美俄关系的全面改善.然而,局势的演变使得俄罗斯发现,美国丝毫没有因为俄罗斯的善意而改变自己在地缘上继续挤压、遏制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政策.地缘政治博弈重新成为美俄关系的主线,而这一点在中亚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俄关系的主要内容仍将是两国传统利益,特别是地缘政治利益的继续博弈.这种矛盾冲突只有到美国认为俄罗斯已没有任何可能重新"恢复帝国",而俄罗斯也甘愿满足做一个欧亚大陆腹地的地区大国这么一个角色时才可能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5.
试析反恐对印美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恐前的印美关系不稳定地发展着 ,但从克林顿政府末期开始 ,印美关系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布什政府上台后 ,加大发展与印度关系的力度 ,把印度视为其潜在的盟国。但是 9·11事件的发生 ,使美国的外交政策作了很大调整 ,反恐成为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在反恐中 ,美国倡导并建立了国际反恐联盟 ,实施打击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 ,使印美关系得到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美国在拉美的外交行动屡屡受挫——2002年美拉关系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什总统上任之初曾许诺“重视发展美拉关系”,将 2 1世纪变成“美洲人的世纪”。“九一一”事件发生后 ,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作了全面调整 ,将反恐列为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 ,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东和中亚地区 ,美国对拉美的外交目标不得不让位于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需要。作为美国的“后院”,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因此而下降。但是美国并没有忽视其在“后院”的利益 ,在加强地区安全、缉毒和推行自由贸易的同时 ,又增加了“反恐”这一新内容 ,并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2 0 0 2年 1月 ,布什政府任命奥托·赖克…  相似文献   

7.
大事综览     
2001年10月的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美国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7日,美国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布什在随即发表的电视讲话中称,打击的目的是摧毁塔利班政权的军事力量。同时强调,世界各国不是站在美国一边就是站在恐怖分子一边,不存在中间地带。迄今为止,军事打击主  相似文献   

8.
2002年东南亚反恐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盟的反恐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是2002年东南亚政治发展的主要焦点,这主要集中在受恐怖主义威胁最严重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在美国的军事打击下阿富汗的恐怖主义政权铲除之后,国际反恐的焦点转向了东南亚。布什政府称,“基地”组织的触角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其中在东南亚比较活跃。美国希望在东南亚开辟第二条反恐战线。但一些东盟国家出于自身情况的复杂性,不愿意正视恐怖主义在本地区的严重性,甚至不愿承认恐怖组织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正在经历反恐战争的美国人继续在忧虑中前行。“9·11”事件五年多来,反恐毫无疑问成为美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时至今日,恐怖主义非但没有被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出“越反越恐”的态势。实际上,反恐战争究竟何去何从一直是美国政界、学者、民众争论的焦点,伊拉克乱局更让布什政府内外交困,美国国内逐步开始反思反恐历程,审视现实。伴随着伊拉克局势呈现“内战化”和美国在伊拉克进退维谷的窘境,要求布什政府重新调整反恐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的反恐政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赵嵘 《现代国际关系》2007,81(12):40-45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战略发生巨大变化,布什政府随之对美国的联盟战略加以调整,依靠"反恐联盟"、"意愿联盟"、"任务联盟"等非正式联盟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美国之所以调整联盟战略,是因为传统的联盟战略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美国与传统盟友的关系需要调整,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新保守主义的"帝国论"对美国外交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布什政府的联盟战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能保障美国单极霸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美国霸权由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因素共同促成。其根源大致可分为深厚的思想基础、有利的国家实力发展态势、霸权的“诱惑”三方面。三者互动强化,使得美国觉得自己几乎无所不能,更加肆意谋求霸权。  相似文献   

12.
13.
新重商主义是重商主义贸易思想基于不同的利益与价值诉求在新时期的一种新形式的选择。在美国新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影响下,频发的中美贸易摩擦有向长期化、高端化发展的态势。美国的新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鼓励出口的政策看,推动美元贬值提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并以绿色技术、设备、新能源为突破口,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与出口导向型战略;从限制进口的政策看,"两反两保"等贸易救济措施、"炭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频出。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times, the Europe-U.S. relationship has witnessed some new changes, as the United States has stepped up its enthusiasm towards the E.U., and the so-called U.S. "return to Europe"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gainst such a backdrop, will the U.S. readjust its "rebalancing strategy" in the Asia-Pacific? Is there any link between the U.S.'s Asian-Pacific strategy and its "retuming to Europe"? If so, what does the U.S. expect Europe to do? And what role will the E.U. play in the U.S. Asia-Pacific strategy? These questions will form the main concerns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5.
<正>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American-style free capitalism in its course of development, which has inflicted a heavy blow to the U.S. economy. After taking office, the Obama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拉美政策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布什政府正式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筹建进程 ,并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布什政府最初设想比原计划提前 2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 ,以便在其任期中期便可使美国经济享受到统一的西半球市场带来的好处。这一设想没有在为魁北克首脑会议作准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部长会议上得到认可 ,第3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决议 ,将按原计划于2 0 0 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 ,并规定了具体的工作时间表 ,从而开始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全面筹建工作。布什政府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采取积极的态度 ,既有为美国疲软的经济寻找…  相似文献   

17.
中俄美三角关系出现于20世纪7090年代,至今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时代环境和条件、各国力量对比关系、影响范围和程度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已。作为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微妙、最重要的三角关系之一,中俄安全、政治关系好于经济关系,中美经济、金融关系好于政治关系。中俄政治互信强于中美。中美经济联系优于俄美。俄美安全关系胜于中美。中俄关系是"准同盟"关系,是大国关系的典范。中美关系是"非敌人"的关系,是大国关系的关键。即中俄高级政治关系好于中美,中美低级政治关系好于中俄。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对于中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两组大国关系。中国要实行双向、双线同盟战略,即在全面提升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着力推动与美国的战略相向关系。即在高级政治方面,发展与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在低级政治方面,发展与美的互利共赢关系。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的曲折变化引人注目。作为在东亚地区拥有广泛利益、与中日两国同时保持着紧密联系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密切关注着中日关系的演变。尽管美国内各界对相关议题的看法不一,但美国政府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一直执行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中间偏右”政策,其核心是努力使中日关系维持适度紧张,以确保美国利益的最大化。即使最近以来中日关系有所改善,美国的这一政策也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美国强大的原因可以从势、道、制、术、器与士(即国际格局与国际力量对比、美国的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科技与战略政策制定、经济与军事硬实力、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新兴国家崛起,美国单极体系已经终结,美国霸权相对削弱,但是美国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维持“一超”的地位。从劳动生产率、基础科研实力及研发投入、高等教育体系、外资投资环境、人口结构以及新兴产业等因素考察,美国经济长远来看仍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未来美国霸权依然存在,美国二战后所确立的以“结构自由主义”为特征的国际秩序是美国霸权能够持久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二战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超越“零和”博弈格局的重要原因。美国对华战略并非遏制,而是“对冲/两面下注”。中美之间存在超越历史上传统大国“零和”博弈的可能,中国领导人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反映了这种战略远见。  相似文献   

20.
After nine years of negotiations by 155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entities,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nvention") was opened for signature on December 10,1982 in Montego Bay,Jamaica.The Convention lays down a comprehensive regime of law and order in the world's oceans and seas,establishing rules that govern all uses of the oceans and their resources.It is known as the "constitution for the oceans" and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is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2012 i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signing of the Convention and the 18th anniversary of its entry into force.It is also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Convention and the 16th anniversary of its entry into force for the country.At this monumental moment in history,it is worthwhile to review China's contribution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onvention and reflect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China vis-à-vis the Convention,so as to better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addressing future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